第21課 史學
大同中學 姚軍
[教學目標]
1.了解史學的起源、傳統(tǒng)歷史著作的編撰體例;知道希羅多德、司馬光以及布羅代爾的歷史地位與貢獻;了解《歷史》、《資治通鑒》、年鑒學派史學研究的概況與各自的特點。
2.通過考察三位史學家的治史歷程片斷,引導學生理解他們編撰、研究歷史的特點,進而感受其治史精神與態(tài)度。通過比較傳統(tǒng)史學與新史學在研究領域、方法、基本理念上的不同,認識新史學,特別是年鑒派史學的歷史貢獻。
3.師生共同探討史學的起源、三位史學家與他們的著作及史學流派,感受人類保存、編撰、研究歷史的目的:記錄人類的文明、智慧、教訓與經驗,照亮人類走過的印跡,指點人類前行的方向;同時,通過了解史學家們編撰歷史的艱難歷程,感悟其中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求真的態(tài)度以及偉大的智慧。
[重點與難點]
重點:希羅多德、司馬光的治史精神。
難點:傳統(tǒng)史學與新史學的特點差別。
說明:
1.希羅多德被稱為“歷史之父”,所撰《歷史》一書取材廣泛、史料充實,涉及希臘以外的歷史,書中種族偏見較少,重視東方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該書敘事生動形象,寫人栩栩如生,文章流暢可頌而有韻致,且開創(chuàng)歷史敘述體這一敘史體例;司馬光與助手們歷時19年嚴謹而章法分明的修撰《資治通鑒》,這種嚴謹的修撰精神難能可貴,《資治通鑒》成為中國歷史上編年體史書的巔峰之作,司馬光撰書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史官文化的傳統(tǒng),故為本課重點。
2.從剖析新史學的代表――年鑒學派入手,通過布羅代爾的三個時段論的講授,比較傳統(tǒng)史學與新史學特點的差別及其社會背景,對于中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故為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它依靠人的記憶、文字的記載和實物的遺存?zhèn)鞒泻蟠�。引起學生思考:最早的歷史是如何世代相傳的?(聯系文明產生前的社會生產實際)
(1)口耳相傳。
這些內容往往是一些給當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現象,往往出現在以后的神話故事中,比如自然災害。(見材料一)
(2)結繩記事、刻木記事。
口耳相傳難以保證信息的完整和準確,原因是敘述者的表達能力、聽眾的記憶和復述能力都會影響傳播的效率。古人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遇到他們認為對于本部落、本民族、本人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會依靠一些簡單的輔助手段進行記憶,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史料可以說明:如《莊子》中說:“民結繩而用之�!薄吨芤渍x》中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刻木記事歷史上有很生動的記載。(見材料二)
(3)繪畫記事。
與口耳相傳相比,繪畫記事更進步了,嚴格地說,符號與圖畫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所不同的是,符號盡管形式簡單,卻是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而圖畫可以相當復雜,卻很直觀。國內外許多考古都發(fā)現了先民用天然的礦物或植物性顏料畫在巖石上的壁畫。這些壁畫傳遞了某種信息,包括打獵以及宗教等方面。
在分析上述問題時,應該提請學生注意結繩、刻木、繪畫記事都是人類在發(fā)明文字之前尋求用符號記載歷史的嘗試。
2.講授傳統(tǒng)史學編撰體例及其個案。
(1)歷史的概念。
文字出現后,人類開始使用這種成熟的符號記載過去的事情,研究人類過往的物質、精神文明,“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有選擇的紀錄。而對于歷史的專門性研究,就是歷史學,簡稱史學,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科學,它不僅包括歷史本身,還應該包括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研究和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總結研究歷史的方法和理論�!�
以上列出概念,讓學生明晰:不是過去所有發(fā)生的事情都能成為歷史記載的對象,而是經過史學家篩選的信息才成為歷史記載的對象,另外歷史學不僅研究如何記載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還包括對人類過往經歷的研究與反思。
(2)傳統(tǒng)史學的編撰體例。
提問:人類記錄歷史的形式有哪些呢?
古代世界各國的史書,大體采用三種體例,即:以年代為中心的歷史編年體,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傳記體,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敘述體。
(3)講授西方傳統(tǒng)史學的源頭:希羅多德與《歷史》。
結合課本簡單介紹希羅多德的生平。教師與學生一同講述希羅多德撰寫《歷史》的過程。
希羅多德廣泛搜集了官藏的檔案文獻、雄辯家滔滔不絕的演說詞、世間廣為流傳的“賢者名言”以及神托所的宗教文獻等�?梢酝怀鲋v述其親身采訪和實地調查的情況。對此,可以同司馬遷寫《史記》遍訪秦時故人相比照。
引發(fā)學生思考希羅多德親身采訪、實地調查的目的是什么?希羅多德研究歷史的閃光點何在?
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驗證了某些事實的可靠性,這種探究的精神,為不少希臘羅馬史家所效法,為日后許多嚴肅的西方史家所繼承。另外,希羅多德也很注意對史料進行鑒別和批判,如課本中所寫他對“涅烏里司人會變狼”傳聞的批判。(另有事例見材料三)可以提問學生,這又說明了什么?體現了希羅多德對讀者的負責精神,更說明他是一位態(tài)度嚴肅的學者。有時間還可以說說《歷史》一書涉及東西方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說明希羅多德有“世界史”的眼光。
(4)講授中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與編年體史書的輝煌成就:《資治通鑒》。
結合課本簡單介紹司馬光的生平,并介紹《資治通鑒》的歷史地位,中國古代編年體史著的巔峰,讓學生關注整個編撰過程。
可見司馬光與他的助手工作有條不紊,治史很有毅力,更重要的是有一種求真的精神,嚴謹的態(tài)度。
讓學生關注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的作用,可與中國傳統(tǒng)史書的作用聯系起來思考。
資治之用。用司馬光的話就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边@也說明了司馬光選取材料的標準:“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這樣一來,固然體現了歷史為現實服務的作用,卻也使中國歷史的泛政治化傾向更為嚴重,此后,所有的史書都是以“資治”為中心,只能根據政治統(tǒng)治的實際需要來取舍史料、解釋史料,按照統(tǒng)治者所認可的價值評判來撰寫歷史,歷史的唯一作用就是為統(tǒng)治者總結經驗、提供教訓,歷史學家從此成為專制王權的附庸。
(5)小結傳統(tǒng)史學研究的特點。
研究對象:政治、軍事、外交、英雄人物;研究方法:史料考證、重在敘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借鑒其他學科不多。
3.講授布羅代爾為代表的新史學。重在剖析三個時段的理論。
(1)布羅代爾為代表的年鑒學派,重在講授三個時段的理論。
教師應該淺顯地解釋三個時段的理論,并指出年鑒學派開拓了歷史研究新的廣闊領域以及運用史料資源的大幅度拓展。
可以通過布羅代爾某本著作的行文結構來講,如將布羅代爾著作的目錄作為材料,很能夠說明問題,比如《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與地中海世界》的目錄清晰地顯示著布羅代爾三個時段理論的寫史風格。
(2)分析新史學的特點。
研究對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注重各種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的運用,重在解讀歷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多學科交叉、綜合普遍存在。
與傳統(tǒng)史學特點可以連成一個表格,在本課結束之前引導學生完成,傳統(tǒng)史學與新史學的特點差別就一目了然了。
(3)結語。隨著歷史本身的發(fā)展,人們對于歷史學本身的功用的看法也在不斷地改變,但是人們記載、研究歷史的傳統(tǒng)不會喪失,因為人類的記憶并不屬于過去,而是關乎未來。
以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卡爾《歷史是什么》一書中話結束本課:“歷史是歷史學家跟他的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xù)不斷的過程,是現在跟過去之間的永無止境的回答交流�!�
[資料附錄]
材料一:由于先民幾乎都受到過洪水的威脅,所以在不少民族的早期歷史中,都有大洪水的故事流傳下來。公元前1990年左右在西亞的閃族人中形成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記載著一對老夫婦在上帝決定發(fā)洪水毀滅整個人類前躲入一艘方舟中幸免于難;中國的大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葛劍雄、周筱謨《歷史學是什么?》,P10,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二: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卷一?《蠻俗門》中記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作者在精江府靈川縣(今廣西靈川縣)做官時,有瑤人手持木契來告狀。木契刻一道大的刻痕,其下有數十道小的刻痕,又刻一箭頭,上有火燒痕跡,并鉆了十多個小孔,穿上稻草打結。周去非不解其意,請人翻譯才明白,大小的刻痕指仇人及其帶領的部下,箭頭表示仇人用箭射我,火燒痕跡是表示十萬火急,十多個小孔并穿上稻草指希望仇人賠償十余頭牛。
――葛劍雄、周筱謨《歷史學是什么?》,P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當時又有一個頗為流行的說法,說波斯大王薛西斯乘船歸國,海上遇到狂風暴雨,全船人危在旦夕,此時掌舵的腓尼基人說唯一得救的辦法是把一部分人扔到大海里去。薛西斯這是要波斯人表示對他的愛戴,于是有許多波斯顯貴紛紛投海自盡,以表示對國王的忠心。后來船到碼頭,波斯大王下令賞賜舵手一頂金冠,因為是他救了國王的身家性命,但由于他是許多波斯人喪身,因而又下令將他斬首。對此,希羅多德說,在這樣緊急的關頭,國王只會叫波斯人下到船艙,并把那些相等數量的腓尼基漿手投入海里,而不會與之相反。
――張廣智、陳新《西方史學史》,P16,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板書設計]
傳統(tǒng)史學
新史學
史學家
中國:司馬遷、司馬光
西方:希羅多德
西方:布羅代爾(年鑒學派)
代表作(或主要理論)
《史記》(司馬遷)
《資治通鑒》(司馬光)
《歷史》(希羅多德)
布羅代爾:“歷史時段論”
研究對象
政治、軍事、外交、英雄人物
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總體地研究歷史
研究方法
史料考證、重在敘史
注重各種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的運用,重在解讀歷史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借鑒其他學科不多
多學科交叉、綜合普遍存在
歷史編年體
傳統(tǒng)史學著作主要編寫體例 歷史傳記體(紀傳體)
歷史敘述體(紀事本末體)
[訓練設計]
材料一:敘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種歷史,雖然歷史科學已經提出更高的問題,但這種敘事史永遠不會被廢棄,永遠不會死亡,它存在的理由就是它能夠滿足永遠存在的需要。
――湯普遜《歷史著作史》P30,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材料二:我的責任是報道人們所說的一切,但我自己并不一定相信這些事是真實的。――我的這項聲明,適用于我的全部著作。
――希羅多德《歷史》P525,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問題:
1.為什么說“敘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種歷史”?
希羅多德在西方史學史上被稱為“西方史學之父”,而其所著《歷史》一書承襲了此前愛奧尼亞散文紀事家的傳統(tǒng),在體例、內容上自成一格,表明古希臘乃至西方歷史學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歷史》一書系“歷史敘述體”,因此湯普遜說“敘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種歷史”。
2.為什么希羅多德要把不一定相信是真實的事件寫在著作中呢?
希羅多德對歷史采取的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之所以記錄下自己表示懷疑的史事,是為了給后人證實、研究提供珍貴的史料,這種批判求真的精神賦予史學莊嚴高貴的品質,使后世治史者仰慕不已。
[課件]
見附件。
引自《歷史學是什么?》,P72,葛劍雄、周筱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引自《歷史是什么》,P25,[英]愛德華?卡爾著,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試題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