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31969  131977  131983  131987  131993  131995  131999  132005  132007  132013  132019  132023  132025  132029  132035  132037  132043  132047  132049  132053  132055  132059  132061  132063  132064  132065  132067  132068  132069  132071  132073  132077  132079  132083  132085  132089  132095  132097  132103  132107  132109  132113  132119  132125  132127  132133  132137  132139  132145  132149  132155  132163  176998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說法正確的( 。
A.${\;}_{90}^{234}$Th→${\;}_{91}^{234}$Pa+X    中的X是中子
B.${\;}_{7}^{14}$N+${\;}_{2}^{4}$He→${\;}_{8}^{17}$O+${\;}_{1}^{1}$H   是α衰變
C.${\;}_{1}^{2}$H+${\;}_{1}^{3}$H→${\;}_{2}^{4}$He+${\;}_{0}^{1}$n    是核聚變
D.${\;}_{34}^{82}$Se→${\;}_{36}^{82}$Kr+2${\;}_{-1}^{0}$e    是核裂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4.如圖所示,兩木塊A、B質量均為m,用勁度系數為k、原長為L的輕彈簧連在一起,放在傾角為α的傳送帶上,兩木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與傳送帶平行的細線拉住木塊A,傳送帶按圖示方向勻速轉動,兩木塊處于平衡狀態(tài).求:
(1)A、B兩木塊之間的距離;
(2)剪斷細線瞬間,A、B兩木塊的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科學家是( 。
A.盧瑟福B.湯姆孫C.貝可勒爾D.普朗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所示,一小朋友踩著雙踏車在水平路面上勻速直線行駛,速度大小為v0=2m/s.當前方突然一小朋友出現時,該小朋友采取了緊急剎車措施,雙踏車開始勻減速滑行,若人和雙踏車的總質量m=25kg,雙踏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求剎車過程中:
(1)雙踏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雙踏車的加速度a的大;
(3)雙踏車行駛的位移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船在靜水中的速度大小為3m/s,水流的速度大小恒為4m/s,若河寬為120m,則船渡河所需要的最短時間為40s,此時船的實際速度5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0.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黑體輻射電磁波的強度按波長的分布只與黑體的溫度有關
B.按照波爾理論,氫原子核外電子從半徑較大的軌道躍遷到半徑較小的軌道時,電子的動能增加,原子的能量減小
C.在相同速率情況下,利用質子流比利用電子流制造的顯微鏡將有更高的分辨率
D.對于同種金屬產生光電效應時,逸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Ek與入射光的頻率成正比
E.粒子散射實驗表明了原子核具有復雜的結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一物體沿傾角為α的斜面下滑時,恰好做勻速運動,若把斜面的傾角加倍,則下滑時的加速度為gsin2α-gtanαcos2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碰撞的恢復系數的定義為e=|$\frac{{v}_{2}-{v}_{1}}{{v}_{20}-{v}_{10}}$|,其中v10和v20分別是碰撞前兩物體的速度,v1和v2分別是碰撞后兩物體的速度.
(1)根據碰撞恢復系數的定義可知彈性碰撞的恢復系數e=1,完全非彈性碰撞的恢復系數e=0.                                  
(2)某同學借用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測量半徑相同的兩個鋼質小球A、B碰撞過程中的恢復系數.已知A球的質量大于B球的質量,實驗步驟如下:安裝好實驗裝置,做好測量前的準備,并記下重垂線所指的位置O.
第一步,不放小球B,讓小球A從斜槽上C處由靜止?jié)L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復多次,用盡可能小的圓把小球的所有落點圈在里面,其圓心就是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
第二步,把小球B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末端的地方,讓小球A從C處由靜止?jié)L下,使它們碰撞.重復多次,并使用與第一步同樣的方法分別標出碰撞后兩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
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別測量三個落地點的平均位置離O點的距離,即線段OM,OP,ON的長度.在上述實驗中,未放B球時A球落地點是記錄紙上的P點,寫出用測量的量表示的恢復系數的表達式e=$\frac{ON-OM}{O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在光電效應實驗中,波長為λ1的光恰好能使金屬P發(fā)生光電效應,波長為λ2的光恰好能使金屬Q發(fā)生光電效應,已知波長λ1<λ2,下列選項A、B是兩種金屬的光電子最大初動能Ek與入射光頻率v的圖象;選項C、D是用甲光照射金屬P、乙光照射金屬Q的光電流I與光電管兩端電壓U的關系圖象,已知甲、乙兩束光的頻率v<v,則下列選項中可能正確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如圖1所示,用“碰撞實驗器”可以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即研究兩個小球在軌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動量關系:
先安裝好實驗裝置,在地上鋪一張白紙,白紙上鋪放復寫紙,記下重垂線所指的位置O.
接下來的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1:不放小球2,讓小球1從斜槽上A點由靜止?jié)L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復多次,用盡可能小的圓,把小球的所有落點圈在里面,其圓心就是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
步驟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邊緣位置B,讓小球1從A點由靜止?jié)L下,使它們碰撞,重復多次,并使用與步驟1同樣的方法分別標出碰撞后兩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
步驟3:用刻度尺分別測量三個落地點的平均位置M、P、N離O點的距離,即線段OM、OP、ON的長度.
(1)對于上述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CD.
A.應使小球每次從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滾下  B.斜槽軌道必須光滑
C.斜槽軌道末端必須水平  D.小球1質量應大于小球2的質量
(2)上述實驗除需測量線段OM、OP、ON的長度外,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C.
A.A、B兩點間的高度差h1B.B點離地面的高度h2
C.小球1和小球2的質量m1、m2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徑r
(3)當所測物理量滿足表達式m1$\overline{OP}$=m1$\overline{OM}$+m2$\overline{ON}$(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時,即說明兩球碰撞遵守動量守恒定律.如果還滿足表達式m1($\overline{OP}$)2=m1($\overline{OM}$)2+m2($\overline{ON}$)2(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時,即說明兩球碰撞時無機械能損失.
(4)完成上述實驗后,某實驗小組對上述裝置進行了改造,如圖2所示.在水平槽末端與水平地面間放置了一個斜面,斜面的頂點與水平槽等高且無縫連接.使小球1仍從斜槽上A點由靜止?jié)L下,重復實驗步驟1和2的操作,得到兩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點M′、P′、N′.用刻度尺測量斜面頂點到M′、P′、N′三點的距離分別為l1,l2、l3.則驗證兩球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的表達式為m1$\sqrt{{l}_{2}}$=m1$\sqrt{{l}_{1}}$+m2$\sqrt{{l}_{3}}$(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