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最近科學家獲得了一種穩(wěn)定性好、抗氧化能力強的活性化合物A;其結(jié)構(gòu)如下:
為了研究X的結(jié)構(gòu),將化合物A在一定條件下水解只得到和C。經(jīng)元素分析及相對分子質(zhì)量測定,確定C的分子式為C7H6O3,C遇FeCl3水溶液顯紫色,與NaHCO3溶液反應有CO2產(chǎn)生。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化合物B能發(fā)生下列哪些類型的反應________。
A.取代反應 B.加成反應
C.縮聚反應 D.氧化反應
(2)寫出化合物C所有可能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可通過下圖所示途徑合成,并制取冬青油和阿司匹林。
(ⅰ)寫出有機物的結(jié)構(gòu)簡式:D: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
(ⅱ)寫出變化過程中①、⑥的化學方程式(注明反應條件)
反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變化過程中的②屬于____________反應,⑦屬于________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近日,各地媒體紛紛報道了有“火鍋紅”、“火鍋飄香劑”、“辣椒精”等造就的“化學火鍋”的新聞,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亟待規(guī)范。
乙偶姻是一種應用較廣泛的香料.乙偶姻(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88)中只含有C、H、O三種元素,其原子個數(shù)比為2:4:1,乙偶姻中含有碳氧雙鍵.與乙偶姻有關的反應如下:
已知:HO﹣RCH﹣CHR’﹣OHRCHO+R’CHO
(1)乙偶姻的分子式為__,G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__;
(2)反應①、②的反應類型為:①__、②__;
(3)D→E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B→C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
(4)X是乙偶姻的同分異構(gòu)體,屬于酯類,寫出2種X可能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有機物X是藥物的中間體,它的一種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RNH2++H2O
(1)A無支鏈,A中含有的官能團名稱是___。
(2)A連續(xù)氧化的步驟如下:
A轉(zhuǎn)化為B的化學方程式是___。
(3)M為芳香化合物,其結(jié)構(gòu)簡式是___。
(4)M→N的化學方程式是___,反應類型是___。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___。
a.1molD與NaOH溶液反應時,最多消耗2molNaOH
b.E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c.F能發(fā)生酯化反應和消去反應
(6)Q的結(jié)構(gòu)簡式是___。
(7)以乙烯為起始原料,選用必要的無機試劑合成A,寫出合成路線___(用結(jié)構(gòu)簡式表示有機物,用箭頭表示轉(zhuǎn)化關系,箭頭上注明試劑和反應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石油化工產(chǎn)品X的轉(zhuǎn)化關系如圖,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 X可以發(fā)生加聚反應B. Y能與鈉反應產(chǎn)生氫氣
C. Z與CH3OCH3互為同分異構(gòu)體D. W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CH3COOC2H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一種形狀像布袋結(jié)構(gòu)的烯烴分子,其形狀和結(jié)構(gòu)如圖所示,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該烯烴的分子式為C5H4
B. 該分子所有碳原子在同一平面
C. 1 mol該有機物最多可與2 mol Br2發(fā)生加成反應
D. 與其互為同分異構(gòu)體且只含三鍵的鏈烴不止—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甲醇水蒸氣重整制氫方法是目前比較成熟的制氫方法,且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甲醇水蒸氣重整制氫的部分反應過程如圖所示:
(1)已知一定條件下
反應I:CH3OH(g)==CO(g)+2H2(g) ΔH1=+90.7kJ/mol
反應III:CH3OH(g)+H2O(g) =CO2(g)+3H2(g) ΔH3=+49.5kJ/mol
該條件下反應II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
(2)已知反應II在進氣比[n(CO):n(H2O)]不同時,在不同溫度(T1、T2)下,測得相應的CO的平衡轉(zhuǎn)化率見圖。
①比較T1、T2的大小,并解釋原因___。
②A點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是___。
③T1溫度時,按下表數(shù)據(jù)開始反應建立平衡。
CO | H2O | H2 | CO2 | |
起始濃度(mol/L) | 2 | 1 | 0 | 0 |
t時刻濃度(mol/L) | 1.2 | 0.2 | 0.8 | 0.8 |
反應進行到t時刻時,判斷v(正)、v(逆)的大小關系為:v(正)__v(逆)(填“>”“<”或“=”)。
④當不同的進氣比達到相同的CO平衡轉(zhuǎn)化率時,對應的反應溫度和進氣比的關系是___。
(3)在經(jīng)CO2飽和處理的KHCO3電解液中,電解活化CO2可以制備乙醇,原理如圖所示。
①陰極的電極反應式是___。
②從電解后溶液中分離出乙醇的操作方法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制硝酸的尾氣中含有N2O、NO和NO2等氮氧化物是空氣污染物,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氣需處理后才能排放。
I.工業(yè)制硝酸:
(1)氨催化氧化法是工業(yè)制硝酸的基礎反應,寫出氨催化氧化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II.含氮氧化物的尾氣處理:
(2)N2O的處理。N2O是硝酸生產(chǎn)中氨催化氧化的副產(chǎn)物,用特種催化劑能使N2O分解,N2O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3)NO和NO2的處理。已知NO、NO2在堿溶液中可以發(fā)生如下反應:NO+NO2+2OH-=2NO2-+H2O,2NO2+2OH-=NO2-+NO3-+H2O
①下列措施能提高尾氣中NO和NO2去除率的有___(填字母)。
A.加快通入尾氣的速率
B.采用氣、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氣
C.吸收尾氣過程中定期補加適量NaOH溶液
D.將尾氣通入NaOH溶液的同時通入空氣可以提高尾氣的吸收率
② 含NO和NO2的尾氣可用NaOH溶液吸收,吸收后的溶液經(jīng)___、過濾,得到NaNO2晶體。
③ 吸收后排放的尾氣中含量較高的氮氧化物是___(填化學式)。
(4)用NaClO溶液吸收尾氣。用NaClO溶液代替NaOH溶液吸收硝酸尾氣,可提高尾氣中NO的去除率。其他條件相同,NO轉(zhuǎn)化為NO3-的轉(zhuǎn)化率隨NaClO溶液初始pH(用稀鹽酸調(diào)節(jié))的變化如圖所示。
①在酸性NaClO溶液中,HClO氧化NO生成NO3-時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
②NaClO溶液的初始pH越小,NO轉(zhuǎn)化率越高。其原因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氮氮雙鍵不能與Br2發(fā)生加成反應。蘇丹紅是很多國家禁止用于食品生產(chǎn)的合成色素,結(jié)構(gòu)簡式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蘇丹紅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蘇丹紅屬于芳香族化合物B.蘇丹紅能與FeCl3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
C.蘇丹紅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D.1 mol蘇丹紅最多可與1 mol Br2發(fā)生取代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小組同學通過實驗研究FeCl3溶液與Cu粉發(fā)生的氧化還原反應。實驗記錄如下:
序號 | I | II | III |
實驗 步驟 | 充分振蕩,加2mL蒸餾水 | 充分振蕩,加入2mL蒸餾水 | 充分振蕩,加入2mL蒸餾水 |
實驗 現(xiàn)象 | 銅粉消失,溶液黃色變淺,加入蒸餾水后無明顯現(xiàn)象 | 銅粉有剩余,溶液黃色褪去,加入蒸餾水后生成白色沉淀 | 銅粉有剩余,溶液黃色褪去,變成藍色,加入蒸餾水后無白色沉淀 |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I、II、III中均發(fā)生了反應2Fe3++Cu===2Fe2++Cu2+
B.對比實驗I、II、III說明白色沉淀的產(chǎn)生可能與銅粉的量及溶液的陰離子種類有關
C.實驗II、III中加入蒸餾水后c(Cu2+)相同
D.向?qū)嶒?/span>III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飽和NaCl溶液可能出現(xiàn)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亞氯酸鈉(NaClO2)是一種高效的漂白劑和氧化劑,可用于各種纖維和某些食品的漂白。馬蒂遜(Mathieson)法制備亞氯酸鈉的流程如下: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反應①階段,參加反應的NaClO3和SO2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1
B. 若反應①通過原電池來實現(xiàn),則ClO2是正極產(chǎn)物
C. 反應②中的H2O2可用NaClO2代替
D. 反應②條件下,ClO2的氧化性大于H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