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圖所示,一物體置于水平面上同時受到水平拉力F1和F2的作用,已知F1=4N和F2=10N,物體靜止不動.現(xiàn)撤去F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不受到的摩擦力的作用
B.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大小為10N,向右
C.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大小為4N,向右
D.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大小為10N,向左

分析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由力的合成可得出靜摩擦力的大小;撤去拉力后,根據(jù)另一拉力與摩擦力的關(guān)系判斷物體是否靜止,再根據(jù)平衡關(guān)系分析摩擦力大。

解答 解:木塊開始在水平方向受三個力而平衡,則有:
f=F1-F2=10-4=6N;
物體處于靜止?fàn)顟B(tài),則說明物體受到的最大靜摩擦力大于6N;
撤去F2后,外力為4N<6N,故物體仍能處于平衡,故合力一定是零;則由平衡條件可知摩擦力大小為4N,方向與F1的方向相反,故向右;則可知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是初學(xué)摩擦力的同學(xué)易錯的一個題目,解答本題應(yīng)準(zhǔn)確理解靜摩擦力的定義,體會靜摩擦力的性質(zhì);并能根據(jù)受力分析得出力之間的關(guān)系.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所示為甲、乙兩個質(zhì)點做同向直線運動的加速度-時間(a-t)圖象,t=0時刻兩個質(zhì)點處在同一位置,速度均為零.求:

(1)在0~3T時間內(nèi),兩質(zhì)點什么時刻相距最遠?最遠距離多大?
(2)在2T~3T時間內(nèi),兩質(zhì)點會不會相遇?如果能相遇,在什么時刻相遇?如果不能相遇,則相距的最小距離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物體A從高度為10m處的某點由靜止自由下落,同時物體B從物體A的正下方的地面上以5m/s的初速度豎直上拋,關(guān)于兩物體在空中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兩物體經(jīng)2 s在空中相遇
B.相遇時兩物體的速度均為5 m/s
C.在B物體上升到最高點時兩物體相遇
D.兩物體在空中不會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5.在日常生活中,小巧美觀的冰箱貼使用廣泛.一磁性冰箱貼貼在冰箱的豎直表面上靜止不動時,它受到的磁力情況為( 。
A.等于受到的彈力
B.大于受到的彈力
C.和受到的彈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D.和受到的彈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一位觀察者測出,懸崖跳水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 5.0s.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懸崖有多高?實際上是有空氣阻力的,因此實際高度比計算值大些還是小些?(請說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2.質(zhì)量為m的物體用彈簧秤勻速豎直上提,彈簧秤讀數(shù)為20N,放在水平面上拉它勻速前進,彈簧秤讀數(shù)為2N,問用跟水平方向成37°角的力,斜向上拉它勻速前進,拉力多大?(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9.初速為零的摩托車,要想在2min內(nèi)沿直線追上它前方1000m處以15m/s勻速遠去的汽車,且摩托車的最大速度為25m/s,則其加速度至少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物體所受重力為G,放在斜面上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斜面傾角為θ,將重力G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進行分解,如圖所示,則由圖可知( 。
A.G1=GcosθB.G2=Gcosθ
C.重力G的施力物體是地球D.G1就是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如圖甲所示,電阻不計的光滑平行金屬導(dǎo)軌相距L=0.5m,上端連接R=0.5Ω的電阻,下端連著電阻不計的金屬卡環(huán),導(dǎo)軌與水平面的夾角θ=30°,導(dǎo)軌間虛線區(qū)域存在方向垂直導(dǎo)軌平面向上的磁場,其上、下邊界之間的距離s=1Om,磁感應(yīng)強 度B-t圖如圖乙所示.長為L且質(zhì)量為m=0.5kg的金屬棒ab的電阻不計,垂直導(dǎo) 軌放置于距離磁場上邊界d=2.5m處,在t=O時刻由靜止釋放,棒與導(dǎo)軌始終接觸良 好,滑至導(dǎo)軌底端被環(huán)卡住不動.g取10m/s2,求:

(1)棒運動到磁場上邊界的時間;
(2)棒進人磁場時受到的安培力及棒從進入磁場到運動至卡環(huán)的時間;
(3)在0-5s時間內(nèi)電路中產(chǎn)生的焦耳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