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由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B=$\frac{F}{IL}$可知( 。
A.磁感應強度與通電導線所受到的安培力成正比,與電流強度和導線長度的乘積成反比
B.磁感應強度的方向與F的方向相同
C.公式B=$\frac{F}{IL}$只適用于勻強磁場
D.只要滿足L很短I很小的條件,B=$\frac{F}{IL}$對任何磁場都適用

分析 在磁場中磁感應強度有強弱,則由磁感應強度來描述強弱.將通電導線垂直放入勻強磁場中,即確保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相互垂直,則所受的磁場力與通電導線的電流與長度乘積之比.公式B=$\frac{F}{IL}$是比值法定義B的,磁感應強度B是由磁場本身的性質決定的物理量,不能說B與F成正比,也不能說B與IL成反比

解答 解:A、磁感應強度B是由磁場本身的性質決定的物理量,定義式B=$\frac{F}{IL}$是比值法定義B的,不能說B與F成正比,也不能說B與IL成反比.故A錯誤.
B、根據(jù)左手定則可知,F(xiàn)與B的方向互相垂直.故B錯誤.
CD、只要滿足L很短,I很小的條件,B=$\frac{F}{IL}$對任何磁場都適用.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點評 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B=$\frac{F}{IL}$可知,是屬于比值定義法.即B與F、I、L均沒有關系,它是由磁場的本身決定.例如:電場強度E=$\frac{F}{q}$一樣.同時還要注意的定義式B=$\frac{F}{IL}$是有條件的.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A、B兩小球的質量分別為2m和m,用長度相同的兩根細線把兩球懸掛在水平天花板上的同一點O,并用長度相同的細線將A、B連接在一起,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作用在A球上,此時三根細線均處于直線狀態(tài),且OB細線恰好處于豎直方向,兩球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如圖,不考慮小球大小,則力F的大小為(  )
A.mgB.2mgC.2$\sqrt{3}$mgD.2$\frac{\sqrt{3}}{3}$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如圖A、B、C三物塊質量mA=10kg,mB=20kg,mC=30kg,兩輕質彈簧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K1=1000N/m,k2=2000N/m,開始時,用手托起C使K2為原長.現(xiàn)緩慢放手使C下降直至與手分離,則系統(tǒng)靜止時B、C的位置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不計繩、滑輪的質量及繩與滑輪的摩擦,g=10m/s2,C離地足夠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探究影響安培力大小因素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直導線垂直磁場方向置于磁場中某處.當導線中電流為I時,導線所受安培力的方向為( 。
A.向左B.向右C.向上D.向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如圖所示,從F處釋放一個無初速度的電子向B板方向運動,指出下列對電子運動的描述中錯誤的是(設電源電動勢為U)(  )
A.電子到達B板時的動能是eUB.電子從B板到達C板動能變化量為零
C.電子到達D板時動能是3eUD.電子在A板和D板之間做往復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6.如圖所示是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得到的一條紙帶,從O點開始,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依照打點的順序依次編號為1、2、3、4、5、6,測得x1=5.12cm,x2=4.34cm,x3=3.56cm,x4=2.78cm,x5=2.00cm,x6=1.22cm.

(1)打點計時器打第3個計數(shù)點時,物體的速度大小為0.317m/s,方向為A→B(填“A→B”或“B→A”);
(2)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0.78m/s2,方向為B→A(填“A→B”或“B→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電場強度的單位是( 。
A.N/CB.V/CC.J/CD.T/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一星球半徑與地球相同,質量為地球的一半,則物體在該星球表面所受的萬有引力大小是它在地球表面所受萬有引力大小的(  )
A.0.25倍B.0.5倍C.2倍D.4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線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所示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圖乙中的F'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實際測量值.
(2)在實驗中,如果將細繩也換成橡皮筋,那么實驗結果是否會發(fā)生變化?答:不變.(選填“變”或“不變”).
(3)本實驗主要采用的科學方法是B
A.理想實驗法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