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若粒子剛好能在如圖所示的豎直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則可以判斷( 。
A.粒子運動中機械能守恒B.粒子帶負電
C.只能是逆時針運動D.只能是順時針運動

分析 由粒子剛好能在豎直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可知粒子受到的重力和電場力平衡,從而可知粒子受到向上的電場力作用,粒子帶正電.通過左手定則判斷粒子受到洛倫茲力的方向,來判斷粒子的轉動方向.

解答 解:
若粒子剛好能在如圖所示的豎直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說明粒子受到的重力和電場力平衡,電場力一定向上,粒子帶正電.粒子此時具有向右的速度,由左手定則可判斷此時受到向上的洛倫茲力,粒子將沿逆時針方向旋轉;由于電場力做功,故機械能不守恒,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點評 該題考查了帶電粒子在重力場、電場和磁場的復合場中的運動情況,帶點粒子在三個場的共同作用下做勻速圓周運動,必然是電場力和重力平衡,而洛倫茲力充當粒子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蘇泰州中學高二上第一次質量檢測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歷史上,通過實驗得到“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這一結論的科學家是_____________(選填“焦耳”或“歐姆”)。在額定電壓相同的電熱器中,功率越大,其電阻越_________(選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如圖傾角為30°的直角三角形的底邊BC長為2L,處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一質量為m帶正電的小物塊恰好能在斜面上勻速下滑,O為底邊中點,OD垂直AB,沿OD上方與A等高的位置E處固定一帶正電的點電荷,物塊在下滑至底端的過程中,斜面保持靜止不動,當物塊在DB之間時,斜面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不變(填“不變”、“先變大后變小”,“先變小后變大”);若斜面是光滑的,測得它滑到D受到的庫侖力大小為F,則它滑到B處的加速度的大小$\frac{g}{2}$+$\frac{\sqrt{3}F}{8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的電動勢為15V,內阻為2Ω,兩定值電阻的阻值分別為28Ω和30Ω.開關S閉合后,電路中的電流為0.25A,A、B間的電壓為7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5.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正、負離子,這些離子隨海流做定向運動,如果有磁場能使這些正、負離子向相反方向偏轉,便有可能發(fā)出電來.如圖所示為一利用海流發(fā)電的磁流體發(fā)電機原理的示意圖,上、下兩塊金屬板M、N水平正對放置,浸沒在海水里,金屬板面積均為S=1×103m2,板間相距d=100m,海水的電阻率ρ=0.25Ω•m,在金屬板之間加一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大小B=0.05T,方向由南向北,海水從東向西以速度v=5m/s流過兩金屬板之間,且將在兩板之間形成電勢差.
(1)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時,哪塊金屬板的電勢較高?
(2)該磁流體發(fā)電機產生的電動勢E為多大?
(3)若用此發(fā)電機給一電阻為0.6Ω的航標燈供電,則流過航標燈的電流大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5.小物塊自樓頂處從靜止自由落下(不計空氣阻力),取g=10m/s2.小物塊(  )
A.在前2s內下落的距離為20mB.在第2s內下落的距離為15m
C.第2s初的速度大小為20m/sD.第2s末的速度大小為40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關于參考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參考系可以任選
B.研究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定參考系才有意義
C.參考系必須選地面或相對于地面不動的其他物體
D.實際選取參考系的原則是使對運動的描述應盡可能簡單.比如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常選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其他物體作為參考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關于理想電流表和電壓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理想的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內阻對測量電路的影響都不予考慮,是因為內阻都為零
B.理想的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內阻對測量電路的影響都不予考慮,是因為內阻都極大
C.理想電壓表內阻極大,可視為無窮大;理想電流表內阻極小,可視為零
D.在電路中,理想的電壓表可視為開路,理想的電流表可視為短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下列關于位移和路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路程是標量,只有大;位移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
B.物體沿直線運動,通過的路程一定等于位移大小
C.物體兩次通過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等
D.物體通過一段路程,則它通過的位移不可能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