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甲乙兩個物體的比熱容之比為3:1,質量之比為2:1,吸熱之比為2:3,甲乙升高的溫度之比為( 。
A.1:6B.4:1C.9:4D.1:9

分析 知道甲乙兩物體的質量之比、比熱容之比和吸收熱量之比,根據(jù)Q=cm△t求出升高的溫度之比.

解答 解:由題意可知,m:m=2:1,c:c=3:1,Q:Q=2:3,
由Q=cm△t得,甲乙升高的溫度之比:
$\frac{△{t}_{甲}}{△{t}_{乙}}$=$\frac{\frac{{Q}_{甲}}{{c}_{甲}{m}_{甲}}}{\frac{{Q}_{乙}}{{c}_{乙}{m}_{乙}}}$=$\frac{{Q}_{甲}}{{Q}_{乙}}$×$\frac{{c}_{乙}}{{c}_{甲}}$×$\frac{{m}_{乙}}{{m}_{甲}}$=$\frac{2}{3}$×$\frac{1}{3}$×$\frac{1}{2}$=$\frac{1}{9}$.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吸熱公式的靈活應用,計算過程要注意各量之間的關系,不要顛倒.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電子手表的電源是一個小鈕扣似的氧化銀電池,其電壓為1.5V,電子手表的工作電流約為2μA,則電子手表的電阻約為( 。
A.7.5ΩB.75ΩC.750ΩD.7.5×105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如圖1所示,讀數(shù)時視線正確的是B(選填“A”或“B”),物體的長度為2.45cm.如圖2所示,秒表的讀數(shù)為337.5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20.某實驗小組探究金屬絲電阻大小與長度的關系,他們取一段粗細均勻的金屬絲拉直連接在A、B接線柱上,在金屬絲上安裝一個可滑動的金屬夾P.實驗室還提供了下列器材:電壓表、電流表、電池組(電壓3V)、滑動變阻器(20Ω  2A)、刻度尺、開關和導線若干.
(1)為了測量AP段的電阻R,他們連接了如圖甲所示的電路,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把圖中還沒有連接的一根導線上,使電路完整(請在答題紙上作圖)
(2)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斷開,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選填“左”或“右”)端.
(3)某次實驗中測得電壓表的讀數(shù)為2.1V,電流表指針偏轉如圖乙所示,則電流表的讀數(shù)為I=0.42A.
(4)實驗中移動金屬夾P,分別測出AP段的長度L和對應的電阻值R,數(shù)據(jù)如表,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其它條件不變,導體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
L/cm304050607080
R/Ω2.12.83.54.24.95.6
(5)小虎同學認為,由于電源電壓沒有超過電壓表所選量程的最大值,因此在閉合開關前,可以將變阻器的滑片置于任意位置,你認為他的想法是錯誤(選填“正確”或“錯誤”)的,理由是:若電阻短路,則電路中電流會很大而燒壞電流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日常用語中,聲音的“高”、“低”,有時指音調,有時指響度,含義不是唯一的.“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聲高歌”,這里的“低”是指音調(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高”是指響度;戴著耳機在嘈雜的公共場所聽音樂時,往往需要增大音量,這是增大了聲音的響度,若長此以往會導致聽力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小明用刻度尺測得一支水性筆的長度為15.10,但漏寫了單位,這個單位應該是( 。
A.cmB.kmC.mD.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4.在探究“物體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上由靜止釋放,小車下滑后撞擊斜面底端的木塊.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時通過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來比較動能大。
(2)同一小車從斜面不同高度由靜止釋放,如圖甲、乙所示,是探究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當物體質量一定時,物體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3)實驗中若使用的木塊質量較大,為確保實驗仍有較明顯的現(xiàn)象,有很多種方法,請答出一種方法:增大小車下滑的高度(或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的方法來減小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實驗室內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是驗電器,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小明和小紅一起做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1)當桿杠靜止在圖甲所示的位置時,桿杠處于平衡(選填“平衡”或“不平衡”)狀態(tài);如圖甲中,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便于測量力臂.
(2)小紅在杠桿的兩端加掛鉤碼,并移動鉤碼,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乙所示,
并測出力臂.多次實驗并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
次數(shù)F1/Nl1/cmF2/Nl2/cm
l11025
2210120
3215310
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但是小明按現(xiàn)有的方案操作卻得出如下結論:“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這個結論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符,怎樣幫小明解決疑惑,接下來你可以通過B實驗步驟,測量相關數(shù)據(jù).
A.改變力的大小
B.改用彈簧測力計改變力的方向
C.改變力的作用點
D.改變平衡螺母的位置從而讓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小紅將圖乙中杠桿兩側的鉤碼各取下一個,杠桿將左側會下降.(選填“仍能平衡”“右側
下降”或“左側下降”)
(4)小紅還想探究當動力和阻力在杠桿同側時杠桿的平衡情況,于是她將杠桿左側的所有鉤碼拿掉,結果杠桿轉至豎直位置,如圖丙所示.小紅在A點施加一個始終水平向右的拉力F,卻發(fā)現(xiàn)無論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將杠桿拉至水平位置平衡.你認為原因是水平位置的動力臂為零.
(5)接著,小明提出新的探究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 時,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圖丁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在杠桿D點處掛上2個鉤碼,用彈簧測力計在C點處豎直向上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tài),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則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是3.3 N.以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為動力F1′,鉤碼重力為阻力F2′,多次調整力和力臂的大小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F1′L1′總是    大于F2′L2′,其原因主要是受杠桿自重的影響.

(6)小明將圖丁中彈簧測力計拉力的作用點從C點移到E點,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戊所示,請推算:此時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是1.1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