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圖所示是演示點火爆炸的實驗裝置,按動電火花發(fā)生器的按鈕,點燃盒內(nèi)酒精,盒蓋被打出去,這是因為酒精燃燒產(chǎn)生的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nèi)能轉化為盒蓋的機械能.

分析 物體對外做功,將物體的內(nèi)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物體的內(nèi)能減小,溫度降低;

解答 解:
當按動電火花發(fā)生器的按鈕時,酒精燃燒后的燃氣對盒蓋做功,將燃氣的內(nèi)能轉化為盒蓋的機械能,燃氣的內(nèi)能減。
故答案為:做功;內(nèi);機械.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做功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認識和了解,基礎性題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1.(1)在圖甲中大致畫出入射光線A的折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2)畫出圖乙中AB在鏡中的像.
(3)圖丙中,F(xiàn)為凸透鏡的焦點,L1為平行于主光軸的入射光線,L2為經(jīng)過光心O的入射線,請在圖中畫出L1、L2經(jīng)凸透鏡后的折射光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2.根據(jù)電路圖連接實物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9.如圖所示的是小明在課余時間制作的一個竹笛,在竹管開口處①向管內(nèi)吹氣時,竹笛可以發(fā)出美妙的笛聲,推拉鐵絲環(huán)⑥時,音調可以改變,吹奏歌曲.
(1)吹奏竹笛時,振動發(fā)聲的物體是空氣柱.
(2)當布團⑤分別位于a、b、c三個位置時,竹笛發(fā)聲音調最高的位置是a,音調最低的位置是c.
(3)在中國的民族樂器中,還有哪些樂器的發(fā)聲原理與竹笛相似?請你舉出一例葫蘆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閱讀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問題.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飛翔,用蠟封住其耳朵,雖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間里,仍像喝醉酒一樣,一次次地碰到障礙物,后來,物理學家證實了蝙蝠能發(fā)出超聲波,靠這種波的回聲來確定目標和距離.
B.如果把八只同樣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細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發(fā)現(xiàn)聲音的音調與水量有關.如果調節(jié)適當,可演奏出簡單的曲譜,由此我們不難知道古代“編鐘”的原理.
C.許多年前,“馬可波羅”號帆船在“火地島”失蹤,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揭開了“死亡之謎”,他們都是死于亞聲,這是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頻率低于20Hz,而人的內(nèi)臟的固有頻率和亞聲波極為相似,當二者相同時,會形成內(nèi)臟的共振,嚴重時,把內(nèi)臟振壞而使人喪生.
(1)請你將上面短文A、B 中①和②兩處補上恰當?shù)奈淖郑孩俪暍谝粽{.
(2)短文B 中所填的物理量和水量之間的關系是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3)短文C中的“亞聲”是指我們學過的次聲波.應用有:次聲波武器(填寫一種).人體內(nèi)臟的固有頻率大約20H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以下說法中,你認為最符合實際的是( 。
A.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5℃B.冰箱冷凍室的溫度約為5℃
C.蘇州盛夏中午室外溫度可達38℃D.蘇州的最低氣溫可達-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如圖所示是幾種聲音輸入到示波器上時顯示的波形,其中響度相同的是甲丙,音調相同的是甲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保溫桶內(nèi)裝有質量為50kg、溫度為95℃的熱水.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過了一段時間后,桶內(nèi)水的溫度為85℃,那么水放出的熱量為2.1×106J,水的內(nèi)能減少(選“增加”、“不變”或“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1.某校物理課外活幼小組的同學,在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時,通過査閱資料知道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為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的$\frac{3}{4}$.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是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的 $\frac{2}{3}$,下面是該小組同學通過實驗測得的有關數(shù)據(jù).
表格一: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
實驗次數(shù)入射角折射角
120°14.1°
130°19.3°
340°24.5°
表格二: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中
實驗次數(shù)入射角折射角
120°31.2°
230°44.5°
340°56.3°
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結論:
(1)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
(2)折射角要小于入射角;
(3)光從空氣斜射入不同介質中的折射角不同,傳播速度大的,折射角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