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下圖是“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測定”實驗的改進裝置。主要操作是:在實際容積為150mL的集氣瓶里,先裝進50mL的水,再按圖連好儀器,按下熱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點燃。(白磷40℃即燃燒,燃燒產物與紅磷相同)

(1)寫出該反應的符號表達式______________。

(2)該實驗中白磷需稍過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白磷從燃燒到熄滅冷卻的過程中,瓶內水面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

若實驗非常成功,最終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_______mL。

(4)若將白磷換成炭粉,該實驗能否獲得成功?為什么?_____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

(5)集氣瓶里預先裝進的50mL水,在實驗過程中起到哪些作用?______(填寫序號)

A.加快集氣瓶內氣體冷卻

B.液封導氣管末端以防氣體逸出

C.緩沖集氣瓶內氣壓的驟然升高

【答案】P+O2P2O5把瓶內的氧氣全部耗盡先下降,后上升70mL不瓶內的氣體沒有減少,氣壓不會減小ABC

【解析】

(1)白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應的符號表達式:P+O2P2O5

(2)該實驗中紅磷需稍過量,目的是把瓶內的氧氣全部耗盡,以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3)白磷從燃燒到熄滅冷卻的過程中,瓶內的壓強先增大,后又降低,因此瓶內水面的變化是先下降,后上升;由于空氣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容積為150mL的集氣瓶里,先裝進50mL的水,所以空氣體積是100mL,所以氧氣占著20mL,所以最后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50mL+20mL=70mL;

(4)炭粉盡管能與氧氣反應,除去了瓶內的氧氣,但由于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因此瓶內的氣體沒有減少,氣壓不會減小,故實驗不能測定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5)集氣瓶內預先裝入適量的水,使白磷燃燒時集氣瓶內氣壓不會過度增大,不至于使集氣瓶中氣體受熱膨脹而逸出;同時還可以加快集氣瓶冷卻,緩沖集氣瓶內氣壓的驟然升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結合如圖所示儀器,回答實驗中的有關問題:

(1)用容積為15mL的試管盛液體加熱時,最多可盛液體________________mL,加熱過程中,試管夾應夾持在距試管口________________處.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的儀器是______,用它取用一種試劑后,未經_____________不可再吸取別的液體,使用過程中應始終保持橡膠膠帽________________。

(3)向試管內裝入粉末狀藥品時,為避免藥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試管________________,把盛有藥品的藥匙或紙槽小心地送至試管________________,然后使試管慢慢直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要求填空:

(1)用棉花分別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片刻,通過此實驗,可以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__。

(2)在家中使用天然氣時,為安全起見,應在廚房安裝天然氣泄漏報警器,報警器安裝的正確位置應選擇圖中的________。

(3)下列混合氣體遇明火,可能發(fā)生爆炸的是________。

A.一氧化碳和空氣 B.氫氣和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氧氣 D.甲烷和氧氣

(4)符號3SO42-中數字“2”的意義是________

(5)科學家采用新技術,將二氧化碳和氫氣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了如下反應:2CO2+

6H2+4H2O+X,則X的化學式為_____。

(6)KClO3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氧分子,它________(填“屬于”或“不屬于”)氧化物。

(7)圖2表示治理汽車尾氣所涉及反應的微觀過程。

該反應中,生成的單質與化合物的分子個數比為________ 質量比為________

(8)長期存放石灰水的試劑瓶壁上常常有一層白色固體,形成該白色固體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若要將該試劑瓶清洗干凈,可選用下列物質中的________(填序號)

A.自來水 B.熱水 C.稀鹽酸 D.白貓清洗精

(9)有一種無色氣體,可能是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組成,用此氣體做以下實驗①將此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無渾濁現象,②將此氣體經尖嘴導管導出后點燃,氣體燃燒,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燒杯內壁有水珠出現.根據以上實驗現象推斷:此氣體中一定含有________(寫化學式,下同),可能含有________。

(10)某瓶氣體中碳、氧兩種元素的質量比是1:2,則該氣體可能是________

A.CO B.CO2和O2的混合物 C.CO2 D.CO和O2混合物 E.CO和CO2的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1)物質的組成及構成關系如圖1所示,圖中表示的是 表示的是 。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

A.氯化氫是由氫、氯兩種元素組成的

B.氯化氫是由氫氣和氯氣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氫是由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氯原子構成的

(3)圖2是氧、硫、氯三種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中x的數值是

氧和硫兩種元素的化學性質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們原子的 相同。

氧和氯兩種元素最本質的區(qū)別是它們原子中的 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雨同學閱讀課外資料得知,雙氧水分解除了二氧化錳作催化劑,還可以用氧化銅等物質作催化劑,于是她對氧化銅產生了探究興趣。

(提出問題)氧化銅是否也能作氯酸鉀分解的催化劑?它是否比二氧化錳催化效果更好?

(設計實驗)小雨以生成等體積的氧氣為標準,設計了下列三組實驗:(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均忽略)

(1)上述實驗測量的“待測數據”是_____;

(2)若實驗②比實驗①的“待測數據”更_____(填“大”或“小”),說明氧化銅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率;

(3)對實驗②反應后的固體加水溶解、過濾、洗滌、干燥,稱量得到0.5g黑色粉末,經進一步實驗證實過濾所得的黑色固體粉末為氧化銅;

(預期結論)氧化銅還能作氯酸鉀分解的催化劑;

(評價設計)你認為小雨設計實驗③和實驗②對比的目的是_____;

(實驗拓展)小雨同學從課外資料上還獲得下列信息:氧化鐵、硫酸銅、豬肝、馬鈴薯等也可以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下列有關催化劑的說法正確_____。

A.二氧化錳一定是催化劑

B.同一個反應可能有多種催化劑

C.催化劑一定能加快反應速率

D.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性質不變

E.對很多工業(yè)反應,加入催化劑能起到增加生成物的質量的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H內初中化學常見物貭。己知A屬于鹽,常用作建筑材料,E是赤鐵礦石的主要成分,F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H的溶液呈淺綠色。它們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反應條件未完全棕標出)。

(1)寫出A的化學式、F的名稱:A_________ ,F________ ;

(2)寫出反應②、④的化學方程式

反應②_____________,反應④____________,其中反應④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中的__________反應;

(3)比較DG的活幼性強弱美系:D______G(“>”“<”);

(4)少量氣體B通入F的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產生,其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曾以蠟燭為主題,對青少年發(fā)表了一系列演 ,其演講內容被編成《蠟燭的化學史》一書。某化學小組對蠟燭的燃燒過 程進行了再一次探究。

(查閱資料)硫酸銅( CuSO4)是一種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變?yōu)樗{色。

(進行實驗)

序號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

外焰處的鐵紗窗出現紅熱的

環(huán),內焰及焰心處的鐵紗窗無 明顯變化。

_____

2

伸入 焰心 導氣管 引出白煙,_____

焰心處有______

氣體

3

蠟燭燃燒產物中有

水和二氧化碳

(1)實驗 1得到的結論是______

(2)補全實驗 2的實驗現象:______

(3)實驗 3中,硫酸銅粉末的作用是______;得到蠟燭燃燒的產物中含有二氧化碳這一結論所對應的實驗現象是______

(反思與評價)

(4)實驗 3是該小組同學對如圖所示實驗的改進.與如圖所示實驗相比,實驗 3 的優(yōu)點是______

(5)在該實驗中,蠟燭受熱熔化和燃燒,這兩種變化根本區(qū)別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圖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鈣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請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鈣元素的原子序數為 ;

(2)X=

(3)A、B、C、D屬于同種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號);

(4)A粒子的化學性質與B、C、D中哪一種粒子的化學性質相似 (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右圖甲是電解水的實驗裝置示意圖。通電一段時間后,試管中產生較多的氣體為_______ ;

A.通電過程中,不變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該實驗說明水是由___________組成的。

B.該反應的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_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