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回收廢舊干電池、保護環(huán)境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wù),下面是某校興趣小組
探究舊電池組成的過程(片段),請幫助他們完成相應(yīng)報告:
〔提出問題〕廢舊干電池的組成物質(zhì)有什么?
〔查閱資料〕淀粉遇I2變藍,
〔活動探究1〕電池中含有的材料有哪些?請各舉一例:金屬___________;非金屬 __________
〔活動探究2〕電池的內(nèi)容物中有沒有我們熟悉的離子?
〔猜想1〕小組中的同學在剝開電池鋅殼時,聞到一股淡淡的刺激性氣味,因此他猜想:電池的內(nèi)容物中含有NH4+.
〔設(shè)計方案1〕取少量白色糊狀物與___________混合、研磨,聞到氨味,證明上述猜想正確。
〔猜想2〕可能含有OH-、CO32-、Cl-中的一種或幾種。
〔設(shè)計方案2〕為了驗證猜想2,設(shè)計如下實驗,請完成表格中相應(yīng)內(nèi)容。
操作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相應(yīng)結(jié)論 |
1.取樣,溶于適量的水中,靜置,過濾,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 石蕊試液不變藍 | ________________ |
2.另取少量濾液于另一支試管中,滴加稍過量的稀硝酸 | 無明顯 現(xiàn)象 | ________________ |
3.向第2步所得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 | ________________ |
4.取白色糊狀物,滴加少量碘液 | 有藍色 出現(xiàn) | 則說明有淀粉存在 |
〔結(jié)論〕上述實驗證明,電池內(nèi)白色糊狀物主要是__________(填化學式)和淀粉兩種物質(zhì)混合而成。
〔交流與討論〕若將上述步驟2中滴加稀硝酸改為滴加稀鹽酸,你認為對本實驗有無影響?說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答案】Zn/Cu C 熟石灰 不含OH- 無 含有Cl- NH4Cl 有,會引入Cl-,影響對Cl-的判斷
【解析】
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生成氨氣,堿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碳酸根離子和氫離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銀離子和氯離子生成氯化銀沉淀。
〔活動探究1〕電池中含有的材料有:金屬Zn/Cu;非金屬如石墨C。
〔設(shè)計方案1〕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生成氨氣,取少量白色糊狀物與熟石灰混合、研磨,聞到氨味,證明上述猜想正確。
〔設(shè)計方案2〕堿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碳酸根離子和氫離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銀離子和氯離子生成氯化銀沉淀。
操作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相應(yīng)結(jié)論 |
1.取樣,溶于適量的水中,靜置,過濾,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 石蕊試液不變藍 | 不含OH- |
2.另取少量濾液于另一支試管中,滴加稍過量的稀硝酸 | 無明顯 現(xiàn)象 | 無 |
3.向第2步所得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 | 含有Cl- |
4.取白色糊狀物,滴加少量碘液 | 有藍色 出現(xiàn) | 則說明有淀粉存在 |
〔結(jié)論〕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說明有氯離子存在,有藍色出現(xiàn),說明有淀粉存在,有刺激性氣味,說明有銨根離子,故上述實驗證明,電池內(nèi)白色糊狀物主要是氯化銨,化學式為NH4Cl和淀粉兩種物質(zhì)混合而成。
〔交流與討論〕若將上述步驟2中滴加稀硝酸改為滴加稀鹽酸,對本實驗有影響,說明你的理由會引入Cl-,影響對Cl-的判斷。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實驗室里制取氣體可能用到的儀器,回答下列問題。
(1)在實驗室里,利用大理石(含不溶于酸的雜質(zhì))和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
①有關(guān)反應(yīng)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產(chǎn)生2.2克二氧化碳,需要含碳酸鈣________克的大理石與足量的鹽酸反應(yīng);
③組裝一套制取裝置時,可選用所給儀器中的a、c、g、h、i、j、n和________。
(2)分別用塑料瓶和集氣瓶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兩瓶二氧化碳用于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①驗證塑料瓶內(nèi)集滿了二氧化碳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②將收集的二氧化碳分別用于下列兩個實驗:
甲實驗:向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nèi)倒入約的水,接下來的操作是________,此實驗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
乙實驗:該實驗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說明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可以區(qū)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是________。
A澄清的石灰水 B灼熱的氧化銅 C通入水 D燃著的木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生命離不開水,水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資源。
(1)下圖為電解水的實驗,試管A產(chǎn)生的氣體是_____;一段時間后,試管A得到的氣體和試管B得到的氣體的體積比為_____。
(2)該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3)由此實驗得到結(jié)論:水是由_____元素組成的。
(4)生活中常用_____來區(qū)分硬水和軟水,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A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B為電解水生成氣體體積與時間的關(guān)系圖。試回答下列問題。若甲管生成氣體A,乙管生成氣體B。
(1)圖中a是電源的________極。
(2)氣體B可以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 說明氣體B有________的性質(zhì),則氣體B是________(填名稱)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該反應(yīng)的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
(5)通過電解水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與我們的生產(chǎn)密切相關(guān),請試用所學過的化學知識解釋下列現(xiàn)象或做法的原因(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1)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鹽酸,服用含少量細鐵粉的補血藥品,能治療缺鐵性貧血_____
(2)氫氧化鋁治療胃酸過多 __________
(3)用石灰漿粉刷墻壁,在一段時間內(nèi)墻壁會“出汗”_______________
(4)長期存放的氫氧化鈉溶液,因保存不當而發(fā)生變質(zh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碳在地殼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數(shù)量眾多,而且分布極廣。
(1)圖①為碳原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根據(jù)碳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可知,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zhì)________ (填“活潑”或“不活潑”);
(2)圖②、③、④對應(yīng)三種碳單質(zhì):圖②單質(zhì)的名稱是________,圖④單質(zhì)的化學式是________;
(3)C為+4價,C1為-1價,由C和C1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適當?shù)幕瘜W符號填寫下列空白:
(1)氯元素________
(2)+2價的鎂元素_________
(3)兩個氫分子________
(4)鐵離子________
(5)氦氣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應(yīng),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圖四個實驗。實驗Ⅰ、Ⅳ中小花變紅,實驗Ⅱ、Ⅲ中小花不變色。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Ⅰ說明醋酸可以使小花變紅
B.實驗Ⅲ說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變紅
C.實驗Ⅱ、Ⅲ、Ⅳ說明二氧化碳能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
D.上述實驗說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質(zhì)量守恒定律”的課堂教學中,甲、乙、丙、丁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做A、B、C、D四個實驗,他們進行了規(guī)范的操作,準確的稱量和細致的觀察。
(1)甲組同學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氣球的變化是________,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丙組同學認為C實驗說明了質(zhì)量守恒,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 請你從原子的角度說明質(zhì)量守恒的原因________ 。
(3)乙、丁兩組同學得到的錯誤結(jié)論是"B、D實驗說明質(zhì)量不守恒”。教師引導(dǎo)學生分析了B、D兩個實驗的原因,你認為B實驗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實驗D中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理論上鎂條燃燒后的質(zhì)量應(yīng)該比反應(yīng)前增重,原因是________ 。
(4)通過上述實驗,你得到啟示: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反應(yīng),在驗證質(zhì)量守恒定律時應(yīng)該在________裝置中進行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