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列關(guān)于溫度的微觀解釋,正確的是( 。
A.物體溫度低,則物體內(nèi)不可能有動能大的分子
B.物體溫度高,岀物體內(nèi)每個分子的動能都一定大
C.溫度越高,則分子總動能就一定越大
D.溫度越高,則分子平均動能就一定越大

分析 首先知道溫度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明確相同溫度下分子的速度可能不同.

解答 解:A、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并不是所有分子動能的標志,故溫度低時,可能有動能較大的分子,故A錯誤;
B、溫度高時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但可能存在動能較小的分子,故B錯誤;
C、溫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動能越大,但分子總動能還取決于分子個數(shù),故分子的總動能不一定越大,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溫度與分子動能間的關(guān)系,要注意明確溫度決定了分子的平均動能,但可能有少量分子的速度很大或很小,故不能說明每個分子的動能大。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2.如圖甲所示,某研究性學(xué)習(xí)小組測量木塊與木板間動摩擦因數(shù)裝置.讓木塊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傾角可在1~90°之間任意調(diào)整的木板向上滑行,測出木塊沿木板向上所能達到的最大位移x.畫出木塊向上所能達到的最大位移x與對應(yīng)木板傾角α的圖象,如圖乙所示,(g取10m/s2,sin37°=0.6,cos37°=0.8).則( 。
A.木塊的初速度v0為3m/s
B.木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75
C.當傾角α=37°時,木塊上滑的加速度為12m/s2
D.當傾角α=30°時,木塊達到最大位移后將沿斜面下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jié)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畫出的圖.
(1)圖乙中的F′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實際值.(填F或者F′) 
(2)在實驗中,如果保持OC細繩位置不變,改變OB細繩的位置,那么連接OC細繩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一定會發(fā)生變化嗎?
答:一定會(選填:“一定會”;“可能會”;或“一定不會”)
(3)本實驗采用的科學(xué)方法是:B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途中用了6s時間經(jīng)過A、B兩根電桿,已知A、B間的距離為60m,車經(jīng)過B時的速度為15m/s,則( 。
A.經(jīng)過A桿時速度為6m/sB.車的加速度為15m/s2
C.車從出發(fā)到B桿所用時間為10sD.從出發(fā)點到A桿的距離是7.5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7.一礦井深45米,在井口每隔一定時間自由落下一個小球,當?shù)?個小球從井口開始下落時,第一個小球恰好落至井底(g=10m/s2)問:
(1)相鄰兩個小球下落的時間間隔是多少?
(2)這時第2個小球和第5個小球相距多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一根截面大小固定的電阻絲的電阻為R,把它截成4段,再把兩頭扭接在一起使用(不破壞獨立截面),則其電阻變?yōu)椋ā 。?table class="qanwser">A.$\frac{R}{9}$B.$\frac{R}{4}$C.RD.$\frac{R}{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如圖所示,兩只白熾燈泡L1和L2與電源、電鍵組成的電路中,當電鍵閉合后,發(fā)現(xiàn)電壓表V1、V2的示數(shù)相同,且電流表A的示數(shù)為零,則可能發(fā)生的故障是( 。
A.L1斷路B.L2斷路C.L1短路D.L2短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圖所示,已知R1=100Ω,右方虛線框內(nèi)為黑盒,電阻連接不知,今用電壓表測得UAC=10V,UBC=40V,則AB間的總電阻為( 。
A.200ΩB.300ΩC.450ΩD.50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關(guān)于彈力和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要物體發(fā)生形變就能產(chǎn)生彈力
B.接觸面上只要產(chǎn)生了彈力就一定同時產(chǎn)生了摩擦力
C.摩擦力有時可以是動力
D.摩擦力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