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由相同材料的木板搭成的軌道如圖所示,其中木板AB、BC、CD、DE、EF……長均為L=3m,木板OA和其它木板與水平地面的夾角都為β=370(sin370=0.6,cos370=0.8),一個可看成質(zhì)點的物體在木板OA上從圖中的離地高度h=15m處由靜止釋放,物體與木板的動摩擦因數(shù)都為μ=0.5,在兩木板交接處都用小曲面相連,使物體能順利地經(jīng)過它,既不損失動能,也不會脫離軌道,在以后的運動過程中,問:(重力加速度取10m/s2)

(1)物體能否靜止在斜面上?若不能則從O點運動到A所需的時間是多少?
(2)物體運動的總路程是多少?
(3)物體最終停在何處?請說明理由。
⑴ 5s ⑵ 37.5m ⑶最終停在C點處

試題分析:(1)不能靜止在斜面上,因為     1分
物體下滑的加速度為:
      3分
        1分
從O到A所用的時間由:        2分
         1分
(2)從物體開始運動到最終停下的過程中,總路程為s,由動能定理得:
        4分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s=37.5m        2分
(3)假設(shè)物體依次能到達B點、D點,由動能定理有:
  得:vB>0    2分
 發(fā)現(xiàn)無解    1分
說明物體能通過B點,到不了D點,最終停在C點處。        1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物體以的初速度從底端沖上傾角為的斜面.物體與斜面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求:

(1)物體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
(2)物體再滑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大小;
(3)物體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滑塊,放在光滑的水平平臺上,平臺右端B與水平傳送帶相接,傳送帶的運行速度為v0,長為L.今將滑塊緩慢向左壓縮固定在平臺上的輕彈簧,到達某處時突然釋放.當滑塊滑到傳送帶右端C時,恰好與傳送帶速度相同.滑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

(1)試分析滑塊在傳送帶上的運動情況.
(2)若滑塊離開彈簧時的速度大于傳送帶的速度,求釋放滑塊時,彈簧具有的彈性勢能.
(3)若滑塊離開彈簧時的速度大于傳送帶的速度,求滑塊在傳送帶上滑行的整個過程中產(chǎn)生的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8分)前不久媒體報道,從某大廈29樓窗口落下半塊磚頭,竟將停在樓下的一輛轎車車頂砸了個口,幸好車內(nèi)無人,否則后果更加嚴重。假定此磚頭是從距車頂約80m高處由靜止開始落下,且空氣阻力忽略不計。(g=10m/s2)求:
(1)磚頭在空中的運動時間;  (2)磚頭砸到車上時的速度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4分)如圖所示,一足夠長的固定斜面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37°,物體B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5。將物體A以初速度v0從斜面頂端水平拋出的同時,物體B在斜面上距頂端L= 16.5 m處由靜止釋放,經(jīng)歷時間t,物體A第一次落到斜面上時,恰與物體B相碰,已知sin37°= 0.6,cos37°= 0.8,g=10m/s2,不計空氣阻力,兩物體都可視為質(zhì)點。求:v0和t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兩輛汽車同時沿著同一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它們的運動速率的平方隨位移的變化圖象如圖所示.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車的加速度比乙車的加速度大
B.在s0位置甲、乙兩車的速度大小相等
C.兩車經(jīng)過s0位置前運動的時間相同
D.在s0位置甲、乙兩車再次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輛汽車以20 m/s的速度沿平直路面行駛,當汽車以5 m/s2的加速度剎車時,則剎車2 s內(nèi)與剎車6 s內(nèi)的位移之比為
A.1∶1B.3∶4C.3∶1D.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一個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初速度10m/s,方向向東,5s后物體的速度為15m/s,方向向西,試求:
(1)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的大;
(2)這5s內(nèi)物體運動的位移的大小及方向;
(3)這5s內(nèi)物體運動的路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4分)一輛汽車以18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司機見前方有障礙物時立即剎車,剎車的加速度大小為3m/s2,若不考慮司機的反應(yīng)時間,則汽車剎車后2s內(nèi)及剎車后8s內(nèi)位移大小之比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