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1)以整體為研究對象有mg=(m+M)a
解得a=
以M為研究對象有繩子的拉力F=Ma=
顯然要有F=mg必有m+M=M,故有M>>m,即只有M>>m時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
(2)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F=Ma,a與M成反比,而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是曲線,而根據(jù)曲線很難判定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故不能作a-M圖象;但a=
,
故a與
成正比,而正比例函數(shù)圖象是過坐標原點的一條直線,就比較容易判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故應作a-
圖象;
(3)圖中沒有拉力時就產(chǎn)生了加速度,說明平衡摩擦力時木板傾角過大.
(4)由圖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況下a
乙>a
丙,
根據(jù)F=ma可得m=
,即a-F圖象的斜率等于物體的質(zhì)量,且m
乙<m
丙.故兩人的實驗中小車及車中砝碼的總質(zhì)量不同.
(5)A、平衡摩擦力時,應將繩從小車上拿去,輕輕推動小車,是小車沿木板運動,通過打點計時器打出來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勻速運動.故A錯誤.
B、每次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時,小車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仍能抵消,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B正確.
C、實驗時,要保證繩和紙帶均與木板平行以減小誤差.故C正確.
D、小車運動的加速度是利用打點計時器測量,如果用天平測出m以及小車質(zhì)量M,直接用公式a=
求出,這是在直接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計算的,而我們實驗是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外力和質(zhì)量間的關系.故D錯誤.
故選BC
(6)每兩點之間還有4個點沒有標出,所以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
根據(jù)作差法得:a=
=
=1.58m/s
2故答案為:(1)M?m;(2)
;(3)平衡摩擦力時木板傾角過大
(4)兩小車及車上砝碼的總質(zhì)量不同.
(5)BC
(6)1.58m/s
2分析:(1)要求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需求出繩子的拉力,而要求繩子的拉力,應先以整體為研究對象求出整體的加速度,再以M為研究對象求出繩子的拉力,通過比較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和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的大小關系得出只有m<<M時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
(2)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是曲線,而根據(jù)曲線很難判定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正比例函數(shù)圖象是過坐標原點的一條直線,就比較容易判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
(3)圖中沒有拉力時就產(chǎn)生了加速度,說明平衡摩擦力時木板傾角過大.
(4)a-F圖象的斜率等于物體的質(zhì)量,故斜率不同則物體的質(zhì)量不同.
(5)該實驗采用的是控制變量法研究,其中加速度、質(zhì)量、合力三者的測量很重要.
(6)根據(jù)逐差法可以算出小車的加速度.
點評:只要真正掌握了實驗原理就能順利解決此類實驗題目,而實驗步驟,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都與實驗原理有關,故要加強對實驗原理的學習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