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關于電荷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摩擦起電是創(chuàng)造電荷的過程

B. 在國際單位制中,電荷量的單位是庫侖

C. 電子和質子都是元電荷

D. 不帶電的金屬導體甲與帶正電的導體乙接觸后也帶正電那是因為正電荷從導體乙轉移到導體甲

【答案】B

【解析】

A. 不論是摩擦起電還是感應起電,都不能創(chuàng)造電荷,本質都是電荷的轉移。故A錯誤;

B. 在國際單位制中,電荷量的單位是庫侖,故B正確;

C.元電荷是自然界最小的電荷量,元電荷的電荷量等于質子所帶的電量,但是它既不是質子,也不是電子。故C錯誤;

D. 不帶電的金屬導體甲與帶正電的導體乙接觸后也帶正電,是因為負電荷從導體甲轉移到導體乙,故D錯誤。

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正點電荷僅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運動,其速率v與時間t圖象如圖所示,其中tatb是電荷在電場中a、b兩點運動對應的時刻,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b兩點電場強度關系為Ea=Eb

B. a、b兩點電場強度關系為Ea>Eb

C. a、b兩點電勢關系為

D. 帶電粒子從a點運動到b點時,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靜止在地面上的一個物體在豎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開始運動,在向上運動的過程中,物體的動能與位移x的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其中在0h過程中的圖線為平滑曲線,h2h過程中的圖線為平行于橫軸的直線,2h3h過程中的圖線為一傾斜的直線,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體上升到h高處時,拉力的功率為零

B. 0h過程中拉力大小恒為2mg

C. h2h過程中物體機械能增加

D. 2h3h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真空玻璃管內(nèi),加熱的陰極K發(fā)出的電子(初速度可忽略不計)經(jīng)陽極A與陰極K之間的電壓U1形成的加速電場加速后,從陽極A的小孔射出,由水平放置的平行正對偏轉極板從M、N的左端中點以平行于極板的方向射入兩極板之間的區(qū)域。 若M、N兩極板間無電壓,電子將沿水平直線打在黃光屏上的O點;若在MN兩極板間加電壓U2,形成平行紙面的偏轉電場,則電子將打在熒光屏上的P點;已知電子質量為m,電荷量為eM、N兩極板長均為L1、兩極板間距離為d,極板右端到熒光屏的距離為L2。忽略電子所受重力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求:

(1)電子從陽極A小孔射出時速度v0的大;

(2)在M、N兩極板間加電壓U2后,電子射出偏轉電場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3)OP兩點間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物塊A放在直角三角形斜面體B上面,B放在彈簧上面并緊挨著豎直墻壁,初始時AB靜止;現(xiàn)用力F沿斜面向上推A,但A、B仍未動。則施力F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彈簧彈力一定不變

B. B與墻面的彈力可能不變

C. B與墻之間可能沒有摩擦力

D. A、B之間的摩擦力一定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發(fā)電機內(nèi)部線圈處于磁鐵和圓柱形鐵芯之間的徑向磁場中,磁鐵的N、S極間的過渡區(qū)域寬度很小,可忽略不計.線圈的匝數(shù)為n,面積為S,總電阻為r,線圈所在位置的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 當線圈以角速度ω勻速轉動時,額定電壓為U、電阻為R的小燈泡在電路中恰能正常發(fā)光,則(  )

A. 感應電動勢的最大值為nBSω

B. 感應電動勢的有效值是nBSω

C. 感應電動勢的有效值是U

D. 轉動過程中線圈中的磁通量始終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A、B兩球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運動,兩球相碰后有一球停止運動,則下述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若碰后,A球速度為0,則碰前A的動量一定大于B的動量

B. 若碰后,A球速度為0,則碰前A的動量一定小于B的動量

C. 若碰后,B球速度為0,則碰前A的動量一定大于B的動量

D. 若碰后,B球速度為0,則碰前A的動量一定小于B的動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有加速度的物體,其速度一定增加

B. 物體的速度有變化,則加速度必有變化

C. 沒有加速度的物體,其速度一定不變

D. 物體的加速度為零,則速度一定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大小分別為3N6N的兩個共點力,其合力大小可能是( )

A. 2N

B. 9N

C. 12N

D. 18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