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實驗室模擬“侯氏制堿法”原理,以NaCl、NH3、CO2等為原料先制得NaHCO3,進而生產(chǎn)出純堿。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
(1)利用上述反應原理,設計如圖所示裝置,制取碳酸氫鈉晶體,C燒杯中盛有冰水,D中裝有蘸稀硫酸的脫脂棉,圖中夾持裝置已略去。
①E中制備氣體時,所需藥品是___(填字母)。
a.石灰石 b.生石灰 c.稀鹽酸 d.濃氨水
②B中應盛有___溶液。在實驗過程中,應向C中先通入足量的__。
③E裝置向C中通氣的導管不能插入液面下的原因是___。
(2)該小組同學為了測定C中所得碳酸氫鈉晶體的純度(假設晶體中不含碳酸鹽雜質),將晶體充分干燥后,稱量質量為4g。再將晶體加熱到質量不再變化時,稱量所得粉末質量為mg。然后進行如圖所示實驗:
①在操作Ⅱ中,為了判斷加入氯化鈣溶液是否過量,正確的實驗操作是:在加入氯化鈣溶液后,___。
②操作Ⅲ涉及的步驟名稱為___、___、干燥。
③所得晶體中碳酸氫鈉的純度為____%。
【答案】bd 飽和碳酸氫鈉 氨氣(或NH3) NH3極易溶于水 振蕩、靜置,向溶液中繼續(xù)加入少量氯化鈣溶液 過濾 洗滌 96.6
【解析】
(1)E中氣體通入C中時,導管口沒有深入液體中,A中生成的氣體通入C中時,導管口深入液體中,說明A中制取的是二氧化碳、E中制取的是氨氣;B裝置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氫;
(2)碳酸氫鈉加熱分解為碳酸鈉,碳酸鈉能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根據(jù)碳酸鈣沉淀的質量可計算碳酸氫鈉的質量。
(1)根據(jù)以上分析,①E中制備氨氣,裝置沒有加熱,濃氨水和生石灰混合能放出氨氣,所以需要藥品是生石灰、濃氨水,選bd。
②B裝置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氫,B中應盛有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氨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二氧化碳,所以在實驗過程中,應向C中先通入足量的氨氣。
③氨氣極易溶于水,易引起倒吸,E裝置向C中通氣的導管不能插入液面下的原因是氨氣極易溶于水,防倒吸。
(2)①若氯化鈣不過量,則溶液中含有碳酸根離子,再加入氯化鈣溶液會繼續(xù)生成碳酸鈣沉淀,為了判斷加入氯化鈣溶液是否過量,正確的實驗操作是:在加入氯化鈣溶液后,振蕩、靜置,向溶液中繼續(xù)加入少量氯化鈣溶液,若沒有沉淀生成,則氯化鈣過量。
②操作Ⅲ為從固液混合物中分離出固體,步驟名稱依次為過濾、洗滌、干燥。
③碳酸氫鈉加熱分解為碳酸鈉,反應方程式是2NaHCO3 Na2CO3+CO2↑+H2O,碳酸鈉能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反應方程式是Na2CO3+CaCl2=CaCO3+2NaCl,反應總關系式是2NaHCO3——CaCO3,
設碳酸氫鈉的質量為xg
2NaHCO3——CaCO3
168 100
x 2.3
x=3.864g
晶體中碳酸氫鈉的純度為 ×100%=96.6%。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X、Y、Z、W為短周期的四種元素,其最高正價依次為+1、+3、+5、+7,核電荷數(shù)按照Z、X、Y、W的順序增大。已知Z的原子次外層的電子數(shù)為2,W、X原子次外層電子數(shù)為8。
(1)請寫出元素Y的原子結構示意圖_______________;其中元素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電子式表示X在空氣中生成的氧化物的形成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Y、Z、W的原子半徑由大到小的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號表示)
(4)請寫出W的單質與X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寫出Z與氫元素形成的10電子微粒化學式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寫兩種)。
(6)元素X與元素Y相比,金屬性較強的是_____(用元素符號表示),請舉一例實驗事實證明這一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硫原子的質量是a g,12C原子的質量是b g,若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該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a/b ②m g該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m/aNA mol
③12C原子的摩爾質量是12g或bNA g ④a g該硫原子所含的電子數(shù)為16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X、Y、Z、W為原子序數(shù)遞增的四種短周期元素,其中Z為金屬元素,X、W為同一主族元素。X、Z、W分別與Y形成的最高價化合物為甲、乙、丙。結合如圖轉化關系,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A.反應③可用于工業(yè)上制取W的單質B.X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ⅣA族
C.甲、丙、丁均為酸性化合物D.工業(yè)上通過電解乙來制取Z的單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 51.2g Cu 完全溶于適量濃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 NO、N2O4、NO2)的混合物共 0.8mol, 這些氣體恰好能被 600mL 2 mol·L—1NaOH 溶液完全吸收,生成含 NaNO3 和NaNO2 的鹽溶液,其中 NaNO3 的物質的量為( )
A. 0.2mol B. 0.4mol C. 0.6mol D. 0.8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厭氧氨化法(Anammox)是一種新型的氨氮去除技術,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1mol NH4+ 所含的質子總數(shù)為10NA
B. 1molNH4+經(jīng)過過程I、II、III,(假設每步轉化均完全)得到氮氣的體積約為11.2L
C. 該過程的總反應是:NH4+ + NO2- = N2↑ +2H2O
D. 該方法每處理1molNH4+,需要的NO2—為0.5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質或原子結構如表:
元素編號 | 元素性質或原子結構 |
A | 有3個電子層,K、M層電子數(shù)之和等于L層電子數(shù) |
B | 短周期中金屬性最強 |
C | 常溫下單質為雙原子分子,氫化物的水溶液呈堿性 |
D | 元素最高正價是+7價 |
用化學用語回答下列問題:
(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
(2)B單質與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中能證明元素D的非金屬性比A強這一事實的是 _____________(填選項序號)。
a.常溫下D的單質和A的單質狀態(tài)不同
b.一定條件下D和A的單質都能與鈉反應
c.A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弱于D最高價含氧酸
d.D單質能與A的氫化物反應生成A單質
(4)X是由A、B、C、D四種元素中的某種元素組成的單質,能經(jīng)圖所示的過程轉化為(其他條件略去)。
①若Y是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把Y通入BaCl2溶液中,無現(xiàn)象,然后滴加適量H2O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該白色沉淀為 _________,試寫出Y與H2O2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Z是紅棕色氣體,則Z→W的反應中還原劑與氧化劑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醇(CH3OH)可作為新型汽車動力燃料,以下是甲醇在工業(yè)上的制備過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室Ⅰ中發(fā)生反應:CH4(g)+H2O(g)CO(g)+3H2(g)。將1molCH4和2molH2O通入反應室Ⅰ(設反應室容積為10L),10min末有0.1molCO生成,則10min內(nèi)反應的平均速率ν(H2)=_____mol/(L·min)。
(2)在容積不變的條件下,不能說明反應室Ⅰ中的反應已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選填字母標號)
a.CO的物質的量不在改變 b.容器內(nèi)的壓強保持不變
c.CH4的消耗速率與生成速率相等 d.容器內(nèi)的密度保持不變
(3)在容積為1L反應室Ⅱ中充入1molCO與2molH2,在催化劑作用下反應生成甲醇:CO(g)+2H2(g)CH3OH(g),當反應達平衡時,CO的轉化率為80%,則平衡前后的壓強之比為____(最簡整數(shù)比)。
(4)氫氧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示意圖如圖所示。
該電池中電極b是_____(填“正極”或“負極”),其電極反應式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下面的方案進行某些離子的檢驗,其中方案設計嚴密的是( )
A.檢驗試液中的SO42-:試液無沉淀白色沉淀
B.檢驗試液中的Fe2+:試液無明顯現(xiàn)象紅色溶液
C.檢驗試液中的I-:試液棕黃色溶液藍色溶液
D.檢驗試液中的CO32-:試液白色沉淀沉淀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