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向一定體積0.1mol/L醋酸溶液中加入等體積的蒸餾水后,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溶液的pH值變小
B.醋酸的電離程度降低
C.溶液的導電能力減弱
D.中和此溶液所需的0.1mol/LNaOH溶液的體積增加

分析 A.加水稀釋促進醋酸電離,但溶液中氫離子濃度減小,溶液的pH增大;
B.加水稀釋促進醋酸電離;
C.溶液的導電能力與離子濃度成正比;
D.中和酸需要堿的量只與酸的物質的量有關與酸的濃度無關.

解答 解:A.加水稀釋促進醋酸電離,但醋酸增大的電離程度小于溶液體積增大程度,所以氫離子濃度減小,溶液的pH增大,故A錯誤;
B.加水稀釋促進醋酸電離,則醋酸的電離程度增大,故B錯誤;
C.溶液的導電能力與離子濃度有關,加水稀釋促進醋酸電離但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小,所以溶液的導電能力減弱,故C正確;
D.中和酸需要堿的量只與酸的物質的量有關與酸的濃度無關,所以中和此溶液所需的0.1mol•L-1 NaOH溶液的體積不變,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了弱電解質的電離,明確弱電解質電離特點是解本題關鍵,知道堿中和酸只與酸的物質的量有關,與酸的強弱、濃度無關,為易錯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Fe(NO33溶液加入足量HI溶液:2Fe3++2I-=2Fe2++I2
B.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刻蝕銅:Cu+H2O2+2H+=Cu2++2H2O
C.NH4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Ca2++HCO3-+OH-=CaCO3↓+H2O
D.向Ca(OH)2溶液中通入過量CO2:Ca2++2OH-+CO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云南省高三上第二次周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① 建國60周年慶典晚會上,天安門廣場燃放的焰火是某些金屬元素魅力的展現(xiàn)

②酒精燈加熱鋁箔至熔化,鋁并不滴落,說明鋁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膜

③為測定熔融氫氧化鈉的導電性,將氫氧化鈉固體放在石英坩堝中加熱熔化

④電解從海水中得到的氯化鈉溶液可獲得金屬鈉

⑤KI淀粉溶液中通入Cl2,溶液變藍,說明Cl2能與淀粉發(fā)生顯色反應

A.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云南省高三上第二次周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顯藍色的淀粉溶液中通入足量的SO2后變成無色溶液:I2+SO2+2H2O=2I-+SO32-+4H+

B.已知電離平衡常數(shù):H2CO3>HClO>HCO3—,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ClO-+CO2+H2O2HClO+CO32—

C.大理石溶于醋酸中的反應:CaCO3 +2H+=Ca2++H2O + CO2↑

D.鈉與水反應:Na+2H2O=Na++2OH-+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5.標準狀況下的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氣體0.4mol,其質量為7.60g,求:
(1)混合氣體中甲烷的物質的量;
(2)混合氣體中一氧化碳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實驗操作或對實驗事實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燃著的酒精燈不慎碰翻失火,可立即用濕布蓋滅
B.配制溶液的容量瓶要用欲配制的溶液潤洗過
C.配制硫酸溶液時,可先在量筒內加入一定體積的水,再在攪拌下慢慢加入濃硫酸
D.用托盤天平稱量時,所稱藥品均可放在紙上,并置于天平的左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寫出下列有機物的系統(tǒng)命名或結構簡式:
(1)4-甲基-3-乙基-2-己烯
(2)2,2,3一三甲基戊烷
(3)CH3CH(CH3)C(CH32(CH22CH32,3,3-三甲基己烷
(4)2,5-二甲基-4-乙基庚烷(CH32CHCH2CH(C2H5)CH(CH3)CH2CH3
(5)2-甲基-2-戊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云南省高三上第二次周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膠體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氯化鈉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不是膠體

B.膠體區(qū)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丁達爾效應

C.膠體帶電荷,而溶液呈電中性

D.由于土壤膠粒帶負電,因此NH4+的肥效比NO3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結構式為它屬于( 。
①無機化合物   ②有機化合物、鄹叻肿踊衔铩、茈x子化合物、莨矁r化合物.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