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400mL某濃度的稀硝酸中加入Wg鐵粉(還原產(chǎn)物只有NO),充分反應后,鐵粉減少16.8 g且鐵粉有剩余,繼續(xù)向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會產(chǎn)生氣體A;卮鹣铝袉栴}:

1)稀硝酸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是_____________ mol·L1

2)氣體A中若含有H2,則W的值一定要大于__________g.

【答案】2 67.2

【解析】

過量鐵與稀硝酸反應方程式是3Fe+8HNO3=3Fe(NO3)2+2NO↑+4H2O;繼續(xù)向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依次發(fā)生的反應是3Fe+8H++2NO3-=3Fe2++2NO↑+4H2O、Fe+2H+= Fe2++H2。

1)過量鐵與稀硝酸反應方程式是3Fe+8HNO3=3Fe(NO3)2+2NO↑+4H2O16.8 g鐵粉的物質(zhì)的量是,根據(jù)反應方程式,消耗硝酸的物質(zhì)的量是0.8mol;鐵粉有剩余,說明硝酸完全反應,所以硝酸的濃度是 2 mol·L1

2)加入硫酸前,溶液中的溶質(zhì)是0.3mol Fe(NO3)2,則含有0.6mol NO3-;繼續(xù)向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會產(chǎn)生氣體A,氣體A中若含有H2,依次發(fā)生的反應是3Fe+8H++2NO3-=3Fe2++2NO↑+4H2OFe+2H+= Fe2++H2,根據(jù)0.6mol硝酸根離子,完成3Fe+8H++2NO3-=3Fe2++2NO↑+4H2O反應,消耗鐵粉的物質(zhì)的量是0.9mol,所以 W的值一定要大于16.8g+0.9mol×56g/mol=67.2g。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溫度下,下列敘述不是可逆反應A(g)3B(g)2C(g)達到平衡狀態(tài)標志的是(

C生成的速率與C分解的速率相等;②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a mol A,同時生成3a mol B;③AB、C的濃度不再變化;④A、B、C的壓強不再變化;⑤混合氣體的總壓強不再變化;⑥混合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不再變化;⑦單位時間內(nèi)消耗a mol A,同時生成3a mol B;⑧A、BC的分子數(shù)之比為132

A.②⑧B.①⑥C.②④D.③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足量銅與一定量的濃硝酸反應,得到硝酸銅溶液和NO2NO的混合氣體,這些氣體與1.68L O2(標準狀況)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氣體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銅溶液中加入6molL1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則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是( 。

A.60 mLB.45 mLC.30 mLD.50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含NaCl、Na2CO3·10H2ONaHCO3的混合物,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通過測量反應產(chǎn)生的CO2H2O的質(zhì)量,來確定該混合物中各組分的質(zhì)量分數(shù)。

(1)實驗步驟:

①按圖(夾持儀器未畫出)組裝好實驗裝置后,首先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②稱取樣品,并將其放入硬質(zhì)玻璃管中,稱量裝濃硫酸的洗氣瓶C的質(zhì)量和裝堿石灰的U形管D的質(zhì)量。

③打開活塞K1K2,關(guān)閉K3,緩緩鼓入空氣數(shù)分鐘,其目的是________

④關(guān)閉活塞K1、K2,打開K3,點燃酒精燈加熱至不再產(chǎn)生氣體。裝置B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⑤打開活塞K1,緩緩鼓入空氣數(shù)分鐘,然后拆下裝置,再次稱量洗氣瓶C的質(zhì)量和U形管D的質(zhì)量。

(2)關(guān)于該實驗方案,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若加熱反應后不鼓入空氣,對測定結(jié)果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

E處干燥管中盛放的藥品是堿石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如果實驗中沒有該裝置,則會導致測量結(jié)果NaHCO3的質(zhì)量_____________(偏大”“偏小無影響”)。

③若樣品質(zhì)量為w g,反應后C、D裝置增加的質(zhì)量分別為m1gm2g,則混合物中Na2CO3·10H2O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用含w、m1m2的代數(sh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反應原理如圖所示。關(guān)于該反應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過程中,B.當有生成時,轉(zhuǎn)移電子

C.分解過程中,溶液的逐漸降低D.的氧化性比強,還原性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生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進行了如下實驗:取15 mL待測溶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加入1~2滴酚酞試液,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復2次。

1)填空:(小題中選填偏高、偏低無影響

①裝堿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加入NaOH標準溶液進行滴定,則待測液的濃度________

錐形瓶用蒸餾水洗滌后,水未倒盡,則滴定時用去NaOH標準溶液的體積________;

③滴定時邊滴邊搖動錐形瓶,眼睛應觀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定達到終點時,酚酞指示劑由________色變成________色。

2)滴定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

滴定次數(shù)

標準溶液的體積/mL

待測鹽酸溶液的體積/ 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1.05

21.10

15.00

2

2.00

21.95

15.00

NaOH標準溶液的濃度為0.1010 mol/L,則待測液的濃度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 A-I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元素符號或化學式回答下列問題。

1)表中元素,化學性質(zhì)最不活潑的是_____,只有負價而無正價的是_____,氧化性最強的單質(zhì)是____;

2)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堿性最強的是_____,酸性最強的是_____,呈兩性的是_____;

3A 分別與 D、EF、G、H 形成的化合物中,最穩(wěn)定的是_____;

4)在 B、CDE、FG、H 中,原子半徑最大的是_____;

5)現(xiàn)有甲、乙兩種短周期元素,室溫下,甲元素單質(zhì)在冷的濃硫酸或空氣中,表面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乙元素原子核外 M 電子層與 K 電子層上的電子數(shù)相等,甲、乙兩元素相比較,金屬性較強的是_______可以驗證該結(jié)論的實驗是_。

(a)將在空氣中放置已久的這兩種元素的塊狀單質(zhì)分別放入熱水中

(b)將這兩種元素的單質(zhì)粉末分別和同濃度的鹽酸反應

(c)將這兩種元素的單質(zhì)粉末分別和熱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比較這兩種元素的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用碳酸鈣的分解產(chǎn)物與足量焦炭在高溫電爐中生成電石。

1)寫出該反應的方程式:_____。

2)電石的保存需嚴格防水,寫出電石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3)寫出上述反應方程式中非極性分子的結(jié)構(gòu)式:_____。

4)寫出電石的電子式_____。

5)實驗室用右圖制取乙炔并驗證乙炔與溴水發(fā)生了加成反應。

①實驗中控制反應速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

②小試管中可能的現(xiàn)象是:溴水褪色、_____。

③溴水褪色_____” “不能)證明乙炔與溴發(fā)生了加成反應,若能,說明理由,若不能, 寫出修改方案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學習小組設計以下實驗方案,測定某含有NaCl的小蘇打樣品中的質(zhì)量分數(shù)。

(方案一)查資料:NaCl加熱至時熔化而不分解,受熱分解,。由此設計實驗:用電子天平稱取樣品,置于坩堝中用酒精燈加熱(如圖,灼燒溫度高于,不超過),至恒重后,冷卻,稱量剩余固體質(zhì)量為。

1)實驗中至少稱量____次。

2)實驗中,達到恒重操作的標準是__________。

(方案二)根據(jù)溶液呈堿性,的性質(zhì)設計實驗:準確稱取1.000 g樣品,用容量瓶配成100 mL溶液,用滴定管量取20.00 mL于錐形瓶中,加入2滴甲基橙為指示劑,用0.1000mol/L鹽酸標準溶液滴定。平行兩份,兩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如下:

1

2

(樣品)/mL

20.00

20.00

(鹽酸)/mL(初始)

0.00

0.20

(鹽酸)/mL(終點)

19.98

20.22

3)實驗中,當其它操作均正確時,下列操作不會引起實驗誤差的是______。

A.容量瓶用蒸餾水洗凈后,瓶內(nèi)有水殘留,直接配制溶液

B.滴定管內(nèi)壁有水珠就裝入標準液

C.錐形瓶內(nèi)壁有水珠,用待測液潤洗后再使用

D.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后,直接放入待測液進行測定

span>(4)滴定終點的判斷:__________。

5)兩次實驗消耗鹽酸體積的平均值為__________mL。

6)樣品中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