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燈泡L1、L2并聯(lián)后接在電源兩端,電源電壓為6V.L1的電阻為12Ω,通過L2的電流為0.3A,則L2的阻值為Ω,通過干路的電流為A.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電路,電源電壓恒定.某同學用該電路驗證“在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他多次只改變電阻箱R1的阻值,測得相應的電流值,如表所示:
實驗序號 | R1/Ω | I/A |
① | 5 | 0.30 |
② | 10 | 0.20 |
③ | 15 | 0.15 |
(1)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選填“成”或“不成”)反比,其原因是 .
(2)此實驗中,電源電壓為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現(xiàn)象中,能說明物體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是( )
A.春天,柳絮飛揚
B.夏天,烏云翻滾
C.秋天,桂花飄香
D.冬天,雪花飄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活動中,
(1)在水平的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向左拉動木塊A,并使其作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圖甲所示.根據(jù)知識可知,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為N,方向 .
(2)小華將木塊沿豎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測得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變?yōu)樵瓉硪话耄纱说贸觯夯瑒幽Σ亮Φ拇笮‰S接觸面積的減小而減小.你認為她的探究過程存在的問題:。
(3)在實驗后交流的過程中,小華發(fā)現(xiàn)有同學將該實驗改成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鉤住木塊A,木塊下面是一長木板,實驗時拉著長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運動.裝置改進后的好處是(寫一條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學生實驗用的電流表,當使用“﹣”和“0.6”兩個接線柱時,電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別是()
A.3A,0.1A
B.0.6A,0.1A
C.3A,0.02A
D.0.6A,0.02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觀察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是均勻的,由此他猜想彈簧的伸長量與它受到拉力成正比.為了驗證猜想,小明決定進行實驗.
(1)要完成實驗,除了需要如圖1中所示的一根兩頭帶鉤的彈簧、若干相同的鉤碼(每個鉤碼重力已知)、鐵架臺以外,還需要的測量儀器是 . 進行實驗后小明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表中數(shù)據(jù)明顯錯誤的是第次實驗.
實驗次數(shù) | 1 | 2 | 3 | 4 | 5 | 6 | 7 |
拉力(鉤碼總量)F/N | 0 | 1 | 2 | 3 | 4 | 5 | 6 |
彈簧伸長量△L/cm | 0 | 0.40 | 0.80 | 1.70 | 1.60 | 2.00 | 2.40 |
(2)去除錯誤的一組數(shù)據(jù),在圖2中作出彈簧伸長量與所受拉力的關(guān)系曲線.
(3)由圖象可驗證小明的猜想是的(填“正確”或“錯誤”).
(4)小華認為實驗中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代替鉤碼.他的做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掛鉤勾住彈簧下端向下拉來改變力的大小,力的數(shù)值由彈簧測力計讀出,你認為用彈簧測力計好,還是用鉤碼更好一些?答:;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下列因素中,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有
①導體兩端的電壓 ②通過導體的電流 ③導體的橫截面積
④導體的長度 ⑤導體的材料 ⑥溫度.
A. ①②⑤⑥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是( )
A.110mm=110mm× =0.11m=1.1×10-1m
B.360km=360×1000=360000m=3.6×105m
C.72km/h=72km/h× m/s=20m/s
D.10m/s=10×3.6km/h=36km/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微波通信是現(xiàn)代通信的基礎(chǔ)
B. 太陽光可以直接用于光纖通信
C. 目前光纖通信已成為我國長途通信的骨干力量
D. 目前使用最頻繁的網(wǎng)絡(luò)通信形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