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二次函數(shù)yax2+bx+c圖象上部分點的坐標滿足下表:

x

-3

-2

-1

0

1

y

-3

-2

-3

-6

-11

則該函數(shù)圖象上的點(﹣6,y1),(m2+2m+3,y2)則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y1y2B.y1y2C.y1y2D.y1y2

【答案】B

【解析】

利用表中數(shù)據(jù)確定拋物線的對稱軸和開口方向,然后根據(jù)拋物線的對稱性求解.

利用表中數(shù)據(jù)得拋物線的對稱軸為直線x=﹣2,開口向下,

所以點(﹣6,y1)到對稱軸的距離為|6+2|4

m2+2m+3﹣(﹣2)=(m+12+4,

點(m2+2m+3,y2)到對稱軸的距離最小值是4,

y1y2,

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3和7,則它的周長為(
A.17
B.15
C.13
D.13或1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已知正方形ABCD邊長為3,點E在AB邊上且BE=1,點P,Q分別是邊BC,CD的動點(均不與頂點重合),當四邊形AEPQ的周長取最小值時,四邊形AEPQ的面積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數(shù)軸上A點表示數(shù)a,B點表示數(shù)b,C點表示數(shù)c,且a、c滿足|a+3|+(c﹣9)2=0.

(1)a= , c=;
(2)如圖所示,在(1)的條件下,若點A與點B之間的距離表示為AB=|a﹣b|,點B與點C之間的距離表示為BC=|b﹣c|,點B在點A、C之間,且滿足BC=2AB,則b=
(3)在(1)(2)的條件下,若點P為數(shù)軸上一動點,其對應的數(shù)為x,當代數(shù)式|x﹣a|+|x﹣b|+|x﹣c|取得最小值時,此時x= , 最小值為;
(4)在(1)(2)的條件下,若在點B處放一擋板,一小球甲從點A處以1個單位/秒的速度向左運動;同時另一小球乙從點C處以2個單位/秒的速度也向左運動,在碰到擋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點)以原來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設運動的時間為t(秒),請表示出甲、乙兩小球之間的距離d(用t的代數(sh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若拋物線L:(a,b,c是常數(shù),abc≠0)與直線l都經(jīng)過y軸上的一點P,且拋物線L的頂點Q在直線l上,則稱此直線l與該拋物線L具有“一帶一路”關系.此時,直線l叫做拋物線L的“帶線”,拋物線L叫做直線l的“路線”.

(1)若直線y=mx+1與拋物線具有“一帶一路”關系,求m,n的值;

(2)若某“路線”L的頂點在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上,它的“帶線”l的解析式為y=2x﹣4,求此“路線”L的解析式;

(3)當常數(shù)k滿足≤k≤2時,求拋物線L:的“帶線”l與x軸,y軸所圍成的三角形面積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已知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點E是CD的中點,若BD=12cm,△DOE的周長為15cm,則ABCD的周長為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凱里市某文具店某種型號的計算器每只進價12元,售價20元,多買優(yōu)惠,優(yōu)勢方法是:凡是一次買10只以上的,每多買一只,所買的全部計算器每只就降價0.1元,例如:某人買18只計算器,于是每只降價0.1×(18﹣10)=0.8(元),因此所買的18只計算器都按每只19.2元的價格購買,但是每只計算器的最低售價為16元.

(1)求一次至少購買多少只計算器,才能以最低價購買?

(2)求寫出該文具店一次銷售x(x10)只時,所獲利潤y(元)與x(只)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并寫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一天,甲顧客購買了46只,乙顧客購買了50只,店主發(fā)現(xiàn)賣46只賺的錢反而比賣50只賺的錢多,請你說明發(fā)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當10x50時,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店家一次應賣多少只?這時的售價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如圖,ABCD中,E、F分別是邊AB、CD的中點.
(1)求證:四邊形EBFD是平行四邊形;
(2)若AD=AE=2,∠A=60°,求四邊形EBFD的周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閱讀下列材料:
; ;


=
=
=
解答下列問題:
(1)在和式 中,第5項為 , 第n項為 ,上述求和的想法是:將和式中的各分數(shù)轉化為兩個數(shù)之差,使得首末兩項外的中間各項可以 , 從而達到求和目的.
(2)利用上述結論計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