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6分)圖示可以簡明、直觀的表達一些信息,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仔細讀圖,根據(jù)圖示完成下列各題。

(1)圖1是表示

(2)圖2是元素周期表中氙元素的某些信息,據(jù)此可知,氙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是 ;

(3)圖3是氯原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其中,x= ;該原子在化學反應(yīng)中容易 (填“得”或“失”)電子;

(4)圖4是a、b、c三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t1℃時三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t2℃時c的飽和溶液溫度升高到t3℃時,溶液為 (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

【答案】(1)禁止吸煙;(2)131.3;(3)17;得;(4)c>a=b飽和

【解析】

試題分析:圖1是表示禁止吸煙;從元素周期表中氙元素的某些信息看出氙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是131.3,氯原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其中,x=17,因為原子的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等于核外的電子數(shù),因為它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是7個,很容易得到一個電子變?yōu)殡x子;圖4是a、b、c三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t1℃時三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c>a=b;因為C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t2℃時c的飽和溶液溫度升高到t3℃時會有晶體析出,因此溶液為飽和溶液。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H B.O C.Si D.A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煉鐵產(chǎn)生的廢渣中含有大量CuS及少量鐵和鐵的化合物,工業(yè)上以該廢渣為原料生產(chǎn)CuCl2的流程圖如下:

(1)操作1:粉碎。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操作2:焙燒。高溫條件下,通入空氣,CuS和NaCl反應(yīng)生成了CuCl2和Na2SO4,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3:__________(填操作名稱);

(4)流程圖中能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盛有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鋅粉,充分反應(yīng)后有少量固體存在,過濾后向濾液中加入稀鹽酸,產(chǎn)生白色沉淀,則濾渣是

ACu和Mg BAg和Cu CZn和Cu D.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8分)某化學小組初步探究“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yīng)時溶液溫度的變化情況”.

實驗用品:37%的濃鹽酸(密度為118g/mL)、10%的氫氧化鈉溶液、蒸餾水、量筒、溫度計

實驗一:配制100mL 10%的鹽酸(密度為105g/mL)

實驗步驟

(1)計算:需要37%的濃鹽酸的體積為 mL(精確到001mL,下同);需要蒸餾水的體積為 mL(水的密度為10g/mL)

(2)量取濃鹽酸和蒸餾水。

(3)混合配制

實驗二:在一定體積的1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10%的鹽酸(室溫下),反應(yīng)中溶液溫度的變化如下:

(1)表中△t1的值為

(2)試繪出溶液溫度變化與加入鹽酸體積之間的關(guān)系圖.

(3)根據(jù)所繪曲線分析,加入鹽酸的體積在0~10mL時,溶液溫度變化的趨勢及其原因是 。

(4)其他條件不變,若改用20%的鹽酸進行滴加,結(jié)合對上述曲線的分析,大膽猜想新曲線最高點的位置(不考慮溶液密度和比熱容的變化及熱量散失等影響因素)

橫坐標及猜想理由: ;

縱坐標及猜想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化學符號表示:兩個氮原子______;三個亞鐵離子:________;硫化銨: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一杯食鹽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B.溫度一定時,析出硝酸鉀晶體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

C.一種溶劑只能溶解一種溶質(zhì)

D.溶劑量不變時,加入的溶質(zhì)越多,溶液質(zhì)量也一定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zhì)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是(

A.硝酸鉀 B.蔗糖 C.食鹽 D.熟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蔗糖溶解 B.滴水成冰 C.鐵器生銹 D.花香四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