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進行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中和反應實驗時,若要使反應過程中的酸堿度變化如圖所示,

則:
(1)要得到此變化曲線,所進行的操作是(填序號)。
①將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
②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到稀鹽酸中
(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若要得到中性溶液,需借助試液,當溶液恰好中和時,現(xiàn)象是。
(3)當加入12mL稀鹽酸后,溶液中的溶質(zhì)有
(4)實驗結(jié)束后發(fā)現(xiàn)容器壁溫度升高,證實中和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若用固體氫氧化鈉和稀硫酸反應驗證中和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你認為可行嗎? , 理由是

【答案】
(1)②
(2)NaOH+HCl=NaCl+H2O,酚酞,溶液紅色消失
(3)HClNaCl
(4)不可行,因為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也放熱,溫度升高
【解析】(1)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強;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堿性性,pH越大堿性越強; pH等于7,溶液呈中性;酸的溶液一定呈酸性,堿的溶液一定呈堿性;由題中信息可知,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漸減小到小于7,所以是將鹽酸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2)氫氧化鈉和鹽酸的反應方程式為:NaOH+HCl=NaCl+H2O ;反應本身無明顯現(xiàn)象,常需要借助于酸堿指示劑判斷反應的發(fā)生.如果用的酸堿指示劑是酚酞試液,當溶液恰好中和時,現(xiàn)象是紅色剛好消失;如測定溶液的pH,則剛好等于7時,兩者剛好完全反應;
(3)由反應方程式可知,反應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鈉,加入鹽酸10ml時剛好完全反應,溶液中只有氯化鈉;當加入12mL稀鹽酸后,酸過量,溶液中的溶質(zhì)有氯化鈉和過量的氯化氫;
(4)若用固體氫氧化鈉和稀硫酸反應,不能驗證中和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因為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也會使溶液溫度升高;
所以答案是:
(1)①;
(2)NaOH+HCl=NaCl+H2O;酚酞;溶液紅色消失;
(3)HCl、NaCl;
(4)不可行;因為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也放熱,溫度升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 王佛松院士在《展望21世紀的化學》一書中提出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任何物質(zhì)和能量以至于生物,對于人類來說都有兩面性。即任何物質(zhì)都對人類有益,同時也對人類有害。

我能選擇一種物質(zhì)說明它的兩面性。我選取的物質(zhì)是

它對人類有益的一面是

它對人類有害的一面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無人機的動力來源于鋰電池,鋰電池放電時生成亞錳酸鋰(LiMnO2),其中鋰元素為+1價,則錳元素的化合價為()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寫出下列各物質(zhì)的化學式:

1)干冰_______________;

2)天然氣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

3)最輕的氣體_________;

4)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鎳-鈦合金制成的人造衛(wèi)星自展天線,在低溫下被折疊,進入太空后,在陽光照射下可重新展開,恢復成原狀。關于此天線制作材料的描述錯誤的是(

A.具有形狀記憶功能B.具有很低的熔點

C.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物質(zhì)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紅色固體

B.硫粉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淡藍色火焰,生成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C.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D.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煙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產(chǎn)、生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合成纖維制成的衣服結(jié)實耐磨,不易褶皺

B.鐵制品比鋁制品更耐腐蝕

C.合金、水泥、玻璃、塑料等化工產(chǎn)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D.新能源汽車的開發(fā)與使用,可減少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質(zhì)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都是氧化反應B.催化劑一定能加快化學反應速率

C.工業(yè)上制取氧氣的方法屬于分解反應D.化合反應一定是氧化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對物質(zhì)進行分類是學習化學的一種方法。下列不屬于混合物( 。

A.冰紅茶B.冰水混合物C.礦泉水D.澄清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