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子彈對木塊做的功為mv12- mv22B.子彈對木塊做的功等于子彈克服阻力做的功C.子彈對木塊做的功等于木塊獲得的動能與子彈跟木塊間摩擦產生的內能之和D.子彈損失的動能轉變成木塊的動能與子彈跟木塊間摩擦產生的內能之和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質量為m的子彈,以水平速度v射入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木塊,并留在其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光滑的水平面上靜置一個質量為M的木塊,一質量為m的子彈以水平速度v1射入木塊,以v2穿出,木塊此后的速度為v.對這一過程正確的說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廣東模擬)質量為m的子彈,以水平速度v射入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木塊,并留在其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光滑水平面上靜置一質量為M的木塊,一質量為m的子彈以水平速度v1射入木塊,以速度v2穿出,木塊速度變?yōu)関,在這個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子彈水平射入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塊中,進入木塊的最大深度為d.若在子彈深入木塊直到最大深度的過程中,木塊沿桌面移動距離為L,木塊對子彈平均阻力大小為f,那么在這一過程中,阻力對子彈的功為
-f(d+L)
-f(d+L)
,子彈對木塊做的功
fL
fL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小題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部選對的得4分,選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或不答的得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D

BCD

AD

BD

AD

BD

BD

A

AC

B

D

A

CD

AC

二.填空題(本題共4小題,共12分)

16.(1)(2分)①②或①③(3分);

(2)(2分);①③ 

(3)(2分)例如:“對同一高度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選取受力后相對伸長盡量小的繩”;等等。;

17.(1)(2分)     1.83; 

(2)(2分)     1.18

(3)(2分)     偏小;

三.計算題(本題共4小題,共36分)

18.解析:由題知:F= 2mg = 800 N

          將F分解:如圖示   FC =  =2F=1600N

                             FA= F= 800N

沿BA桿向里.

19.(1)設小物體運動到p點時的速度大小為v,對小物體由a運動到p過程應用動能定理得

                           ①

                                                      ②

s=vt                                                                ③

聯立①②③式,代入數據解得s=0.8m                   ④

(2)設在數字“0”的最高點時管道對小物體的作用力大小為F,取豎直向下為正方向

                                                   ⑤

聯立①⑤式,代入數據解得F=0.3N                 ⑥

方向豎直向下

 

20、(12分)

解析:(1)由圖乙可知,A、B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都為m/s2           (1分)

所以,物體A、B所受摩擦力大小均為N,方向相反              (1分)

根據牛頓第三定律,車C受A、B的摩擦力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為零   (1分)

(2)設系統(tǒng)最終的速度為v,由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得:

                                (1分)

代入數據得:方向向右                                  (1分)

由系統(tǒng)能量守恒得:

    (2分)

解得A、B之間的相對位移,即車的最小長度為:m    (2分)

(3)1s后A繼續(xù)向右減速滑行,小車與B一起向右加速運動,最終達到共同速度v。

在該過程中對物體A,由動量定理得:

解得:s                                                  (1分)

即系統(tǒng)在s時達到共同速度,此后一起做勻速運動。

1.0s~3.0s的v―t圖如下所示。                                    (2分)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