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系統(tǒng)的動量不守恒.機械能守恒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實驗小組不慎將一條選擇好的紙帶的前面一部分損壞了,剩下的一部分紙帶上各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的數(shù)值,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重力加速度g=10m/s2;重錘的質量為m=1kg,已知S1=0.98cm,S2=1.42cm,S3=1.78cm,S4=2.18cm,重錘從B點到C點重力勢能變化量是
-0.142
-0.142
J,動能變化量是
0.140
0.140
J.(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實驗過程中產(chǎn)生系統(tǒng)誤差的主要原因是
存在空氣阻力、打點計時器的阻力作用.
存在空氣阻力、打點計時器的阻力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中,

I.第一組同學用打點計時器按照圖1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則
(1)對于自由下落的重物,下述選擇的條件哪種更為有利?
C
C

A.只要足夠重就可以.
B.只要體積足夠小就可以.
C.既要足夠重,又要體積非常小.
D.因為不需要知道動能和勢能的具體數(shù)值,不需要測量重物的質量,所以對重物可任意選擇.
(2)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查得當?shù)氐闹亓铀俣萭=9.80m/s2,測得所用的重物的質量為1.00kg.實驗中得到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如圖2所示,把第一個點記作O,在紙帶上另取連續(xù)4個點A、B、C、D作為測量的點,經(jīng)測量知道A、B、C、D各點到O點的距離分別為62.99cm、70.18cm、77.76cm、85.73cm.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重物由O點運動到C點,重力勢能減少量等于
7.62
7.62
J,動能的增加量等于
7.56
7.56
J.(取3位有效數(shù)字)
II.第二組同學利用圖3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鉤碼和滑塊所組成的系統(tǒng)從由靜止釋放到通過光電門這一過程機械能守恒.實驗開始時,氣軌已經(jīng)調成水平狀態(tài).
(1)已知遮光條的寬度為d,實驗時將滑塊從圖示位置由靜止釋放,由數(shù)字計時器讀出遮光條通過光電門的時間為t,則滑塊經(jīng)過光電門時的速度為
d
t
d
t

(2)在本次實驗中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文字說明并用相應的字母表示):鉤碼的質量m、
滑塊的質量M
滑塊的質量M
釋放時擋光片到光電門的距離L
釋放時擋光片到光電門的距離L

(3)本實驗通過比較
1
2
(M+m)
d2
t2
1
2
(M+m)
d2
t2
mgL
mgL
(用測量的物理量符號表示)在實驗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是否相等,從而驗證系統(tǒng)的機械能是否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查得當?shù)氐闹亓铀俣葹間=9.80m/s2,某同學選擇了一條理想的紙帶,測得各計數(shù)點到O點對應的長度如圖所示.圖中O點是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第一個點,A、B、C、D分別是每打兩個點取出的計數(shù)點,則重物由O點運動到B點時(重物質量為m)問;
(1)在該實驗中不必要的器材是
C
C
(只需填字母代號)
A.重物    B.紙帶    C.天平    D.刻度尺
(2)重力勢能減小量為
1.911m
1.911m
J,動能的增加量是
1.889m
1.889m
J
(3)根據(jù)計算的數(shù)據(jù)可得出什么結論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
,產(chǎn)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
系統(tǒng)受到阻力
系統(tǒng)受到阻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實驗小組不慎將一條選擇好的紙帶的前面一部分損壞了,剩下的一部分紙帶上各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的數(shù)值,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重力加速度g=10m/s2;重錘的質量為m=1kg,已知S1=0.98cm,S2=1.42cm,S3=1.78cm,S4=2.18cm,重錘從B點到C點重力勢能變化量是______J,動能變化量是______J.(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實驗過程中產(chǎn)生系統(tǒng)誤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安裝打點計時器時,兩紙帶限位孔應在同一豎直線上

B.

實驗時,在松開紙帶讓重物下落的同時,應立即接通電源

C.

若紙帶上開頭打出的幾點模糊不清,也可設法用后面清晰的點進行驗證

D.

由于系統(tǒng)誤差,測得的重物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總是大于其動能的增加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