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圖是被子植物一生的圖解。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花[1]既有 ,又有 ,因此我們稱它為兩性花。
(2)該種植物是依靠 傳粉的,傳粉方式是 。這種植物開花的季節(jié)如果遇到陰雨天,最好進行 來提高產(chǎn)量。
(3)圖中[3]表示的生理過程是 。
(4)圖中的結(jié)構(gòu)[4]是由[3]內(nèi)的 發(fā)育而成的。
被子植物是現(xiàn)代植物界中種類多、分布廣、適應性強的一個類群。被子植物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所以被子植物又叫有花植物。絕大多數(shù)被子植物不但可以通過雙受精進行有性生殖,還可以利用營養(yǎng)器官進行無性繁殖。下圖為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圖解,請根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的生殖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類,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有無 。
(2)不同植物開花的時間不同,影響花開放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需要依次完成 。
(4)從進化上看,有性生殖比無性生殖高等,更有利于植物
。但無性生殖可以在較短時間內(nèi)獲得大量性狀一致的個體,并能保持 。
被子植物是現(xiàn)代植物界中種類多、分布廣、適應性強的一個類群。被子植物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所以被子植物又叫有花植物。絕大多數(shù)被子植物不但可以通過雙受精進行有性生殖,還可以利用營養(yǎng)器官進行無性繁殖。下圖為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圖解,請根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的生殖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類,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有無 。
(2)不同植物開花的時間不同,影響花開放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需要依次完成 。
(4)從進化上看,有性生殖比無性生殖高等,更有利于植物
。但無性生殖可以在較短時間內(nèi)獲得大量性狀一致的個體,并能保持 。
根據(jù)下列物質(zhì)循環(huán)圖回答問題:
(1)兔子、樹和草死亡后,遺體會逐漸消失,這是因為圖中的C________把它們分解為A________和B________。
(2)在光照下,A和B又被植物利用進行________作用,制造出的________被植物利用,進一步又被動物利用。
(3)C在其中的作用是作為分解者參與________,它是利用________來生活的。
學貴有法。在生物學學習中,我們可以借鑒下列一些學習方法:
(1)圖表歸納法。某同學在復習中畫了一系列圖,請仔細觀察圖1、圖2,然后回答問題:
圖1 圖2
①先找出圖中空白方框,然后根據(jù)圖意,在圖1、圖2的方框中把它補充完整。
②生殖、遺傳、變異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每一種動物或植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數(shù)目是
的,并且通常是成對存在,所以不會出現(xiàn)“貓下狗兒”的現(xiàn)象。
(2)閱讀理解法。某同學在課外看到兩則材料:
材料一:蚊子在吸血前,先用唾液管吐出唾液作為潤滑劑,然后再用食管吸入血液。唾液管和食管是不同的管道,它不會將吸入的血液再吐進人體。另外,蚊子嘴上殘留的血液極其微少,短期內(nèi)反復叮咬2000次以上才能使被咬者感染艾滋病毒,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此材料說明: 。
材料二: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薄、液泡大,適于吸收水分 ;肺泡壁薄,且外有大量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適于氣體交換。這種現(xiàn)象在生物體中很普遍。
此材料說明: 。
(3)實驗探究法。某同學為了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做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分別取20ml的清水和20ml不同濃度(5%、10%)的食鹽水依次置于A、B、C三個燒杯中。
步驟二:取三塊新鮮小蘿卜塊,分別置于A、B、C三個燒杯中(蘿卜塊全部被淹沒),都靜置浸泡5分鐘。
步驟三:取出蘿卜塊,分別量出三燒杯中溶液的體積。
步驟四:記錄數(shù)據(jù)于下列表中。
周圍溶液濃度(%) | |||
清水 | 5%的食鹽水 | 10%的食鹽水 | |
溶液體積(ml) | 19.5 | 22.6 | 24.4 |
據(jù)實驗回答問題:
①步驟二中存在明顯不足,請幫助指正: 。
②A組清水體積略變。ú豢紤]蒸發(fā)、讀數(shù)誤差),原因最可能是: 。
③從A組和B組實驗對比得出的結(jié)論是: 。
④從B組和C組實驗對比得出的結(jié)論是: 。
⑤該實驗除了通過溶液體積的變化來定量證明植物細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過
的變化來定量證明植物細胞的吸水或吸水。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