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4.75mm
【詳細解析】
螺旋測微器是依據螺旋放大的原理制成的,即螺桿在螺母中旋轉一周,螺桿便沿著旋轉軸線方向前進或后退一個螺距的距離。因此,沿軸線方向移動的微小距離,就能用圓周上的讀數表示出來。螺旋測微器的精密螺紋的螺距是0.5mm ,可動刻度有50個等分刻度,可動刻度旋轉一周,測微螺桿可前進或后退0.5mm ,因此旋轉每個小分度,相當于測微螺桿前進或后退這0.5/50=0.01mm 。可見,可動刻度每一小分度表示0.01mm ,所以以螺旋測微器可準確到0.01mm 。由于還能再估讀一位,可讀到毫米的千分位,故又名千分尺。
測量時,當小砧和測微螺桿并攏時,可動刻度的零點若恰好與固定刻度的零點重合,旋出測微螺桿,并使小砧和測微螺桿的面正好接觸待測長度的兩端,那么測微螺桿向右移動的距離就是所測的長度。這個距離的整毫米數由固定刻度上讀出,小數部分則由可動刻度讀出。
在讀數時,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的刻線是否已經露出。
讀數時,千分位有一位估讀數字,不能隨便扔掉,即使固定刻度的零點正好與可動刻度的某一刻度線對齊,千分位上也應讀取為 “ 0 ” 。
A 、B中的讀數在0.150與0.160之間,因此B是正確的。
注意:螺旋測微器要估讀
以10分度游標卡尺為例,游標尺10格總長9mm ,比主尺10格短1mm ,所以游標尺的1格比主尺上1格短1/10mm = 0.1mm 。在圖2所示情況下,游標尺的第3條刻度線與主尺上整毫米刻度線(7mm 刻度線)恰好對齊,則游標尺的第2條刻度線與主尺上6mm 的刻度線相差0.1mm ,游標尺的第1條刻度線與主尺上5mm 的刻度線相差0.2mm ,所以游標尺的零刻度線與主尺上4mm 的刻度線相差0.3mm ,圖示測量值是0.43mm 。由此可知,10分度的游標卡尺,當游標尺上第n條刻線與主尺上某一刻度線對齊時,零刻度線與主尺上它前面的那條刻度線相差0.1×n( mm)。
同理,20分度的游標卡尺,游標尺的1格比主尺上1格短1/20mm = 0.05mm ,當游標尺上第n條刻線與主尺上某一刻度線對齊時,零刻度線與主尺上它前面的那條刻度線相差0.05×n( mm),50分度的游標卡尺則類推。
由此可得,游標卡尺讀數的方法是:被測物體長度=主尺上指示的整毫米數+0.1(或0.05或0.02)×游標尺上與主尺對齊的刻線數(毫米)。
C 、D中的讀數在15mm 與16mm 之間,游標上第五刻度線是對齊的,因此總長度等于
15 mm +5x0.05=15.75mm .所以C是正確的。
注意:游標卡尺不估讀。
21、【命制試題】
如圖是表示在地球周圍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的航天飛機,一宇航員A靜止(相對航天飛機)“站在”航天飛機的“地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C )
A、宇航員A不受地球的萬有引力作用。
B、宇航員A所受地球的萬有引力與其在“地面”上所受重力相等。
C、宇航員與“地面”之間無彈力。
D、宇航員由相對航天飛機無初速釋放一小球,該小球將自由下落到“地面”上。
【詳細解析】
任何物體在軌道上正常運行,由于重力(等于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而物體之間沒有彈力。因此正確答案為B C。
D中宇航員相對航天飛機無初速釋放一小球,小球的萬有引力也是提供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將一直保持與航天飛機相對靜止,不會落到
“地面”上。
22、【命制試題】
2008年1月以來,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東部出現了建國以來罕見的持續(xù)大范圍低溫、雨雪和冰凍的極端天氣。南方是雨雪交加,不僅雪霜結冰,而且下雨時邊刮風邊結冰,結果造成輸電線路和桿塔上面的冰層越裹越厚,高壓電線覆冰后有成人大腿般粗,電力線路很難覆冰,而致使輸配電線路被拉斷或頻頻跳閘�,F轉化為如下物理模型:長為125m 的輸電線的兩端分別系于豎立在地面上相距為100m 的兩桿塔的頂端A、B。導線上懸掛一個光滑的輕質掛鉤,其下連著一個重為300N的物體,不計摩擦,平衡時,導線中的張力T1 , 現使A點緩慢下移一小段,導線中的張力為T2 ,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T1 >T2
B、T1 <T2
C、T1 =T2
D、不能確定。
【詳細解析】
解析:選掛鉤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所示。設繩與水平面夾角為α,由平衡條件有
2Tsinα=G,其中G=300N,若將繩延長,不難得到sinα=3/5,則可得T=250N。
因此應該選擇答案C。
23、【命制試題】
2007年11月9日 下午17點29分開始,嫦娥一號衛(wèi)星迎來了一項全新的挑戰(zhàn)――那就是“日凌”現象�!叭樟琛笔侵柑�、探測衛(wèi)星和地面站的數據接收天線恰巧在一條直線上,太陽產生的強大的電磁波將干擾地面站的天線接收衛(wèi)星信號,從而造成通訊中斷。假設嫦娥一號衛(wèi)星受到的電磁輻射強度(單位時間內垂直通過單位面積的電磁輻射能量)為某一臨界值W0 。若太陽的平均電磁輻射功率為P,則可以估算出太陽到月球的距離為( )
A、 B、 C、
D、
【詳細解析】
根據題意給出的信息,
(E表示能量,S表示面積,t表示時間,),
由功率公式
可得
所以有
選D。
24、【命制試題】
下面敘述均選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比賽項目的一段,存在克服重力做功的過程是( B )
跳水比賽中①、運動員從10米 高的跳臺上躍入水中;②、運動員從水底迅速浮出水面。舉重比賽中③、運動員艱難的挺舉起110kg 的杠鈴;④、運動員舉起杠鈴后向前走了兩步停下。馬術比賽中⑤、運動員騎馬迅速沖上山坡;⑥運動員騎馬在水平跑道上沖過終點后減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⑥②③ D、⑤①③
【詳細解析】
①運動中重力做正功。
②運動中重力做負功,即是存在克服重力做功的過程。
③運動中重力做負功,即是存在克服重力做功的過程。
④運動中重力不做功。
⑤運動中重力做負功,即是存在克服重力做功的過程。
⑥運動中重力不做功。
詳細分析后,易知B是正確的。
25、【命制試題】
2008年1月下旬以來,我國南方遭遇50年未遇的雨雪冰凍災害。新華網長沙1月26日電,馬路上的冰層堅硬如鐵、光滑如玻璃,高壓電線覆冰后有成人大腿般粗,為清除高壓輸電線上的凌冰,有人設計了這樣的融冰思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除冰.若在正常供電時,高壓線上送電電壓為U,電流為I,熱損耗功率為ΔP;除冰時,輸電線上的熱耗功率需變?yōu)?ΔP,則除冰時(認為輸電功率和輸電線電阻不變)
A.輸電電流為
B.輸電電流為
C.輸電電壓為
D.輸電電壓為
【詳細解析】
設輸電線的電阻為R,輸電線上的熱耗功率 ,由于輸電電功率R、輸電線路電阻R不變,故 , ,所以正確答案是A、D。
26、【命制試題】
如圖所示,已知電源電動勢為ε,內電阻為r,閉合電鍵k電路工作穩(wěn)定后,A、B、C三個制作材料相同的白熾燈泡發(fā)光亮度一樣,那么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 BCD)
A.A、B、C三個燈功率、電壓都不同;
B.A、B、C三個燈功率相同、電壓不同;
C.C燈電阻最大、B燈電阻最��;
D.當變阻器滑動片向左滑動時,A燈、C燈變亮,B燈變暗
【詳細解析】
A、B、C三個制作材料相同的白熾燈泡發(fā)光亮度一樣,說明功率相同。
如下圖電路簡化后UAR +UB =UC ,故B、C可選擇。當變阻器滑動片向左滑動時,R增大,總電阻 增大,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總電流 減小 ,路端電壓 增大, 增大,即C燈變亮。
又 增大,過C的電流 增大,由 = + 得通過B的電流 減小,則B燈變暗。
B分壓 減小,由UAR +UB =UC 得A分壓 增大,A變亮,因此選擇D。
。
27、【命制試題】
靜電計是測量電勢差的儀器。指針偏轉角度越大,金屬外殼和上方金屬小球間的電勢差越大。在本實驗中,靜電計指針和A板等電勢,靜電計金屬殼和B板等電勢,因此指針偏轉角越大表示A、B兩極板間的電壓越高。本實驗中,對電容器充電后斷開電鍵,則三個圖中關于電壓的說法正確組合的是( C )
①、圖1中電壓升高。②、圖2中電壓升高。③、圖3中電壓升高。
④、圖1中電壓降低。⑤、圖2中電壓降低。⑥、圖3中電壓降低。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①④⑤
【詳細解析】
由對電容器充電后斷開電鍵,即電量Q不變,結合 可知三個圖依次表示:正對面積減小時電壓增大;板間距離增大時電壓增大;插入電介質時電壓減小。故選擇C。
又由 知,這三種情況下電容分別減小、減小、增大。因此可以確定C和S、d、ε的關系是 。
28、【命制試題】
如圖一光滑地面上有一質量為M的足夠長木板ab,一質量為m的人站在木板的a端,關于人由靜止開始運動到木板的b端(M、N表示地面上原a、b對應的點),下列圖示正確的是(
D )
【詳細解析】
根據動量守恒定律,M、m系統(tǒng)動量守恒,對于題中的“人船模型”,各自對地的位移為SM 、Sm ,且有 (有時也稱為平均動量守恒),以M點為參考,人向右運動,船向左運動,不難得D才是正確的。
29、【命制試題】
已知河水的流速為V1 ,小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V2 ,且V2 >V1 ,下面用小箭號表示小船及船頭的指向,則能正確反映小船在最短時間內渡河、最短位移渡河的情景圖示依次是(
C )
A、①②
B、①⑤
C、④⑤ D、②③
【詳細解析】
設兩岸距離為d。
小船在最短時間過河,如圖1,應對應于分運動是垂直河岸的,但小船的實際航線是沿合運動方向,即圖1中V的方向,即有 。
所以正確答案為④
小船在最短位移過河,如圖2,小船的合運動是垂直于河岸的,即V的方向,而船頭是沿上游即V2 的方向,有最短位移S=d。所以正確答案為⑤。
綜合得答案C正確。
30、【命制試題】
圖中虛線是用實驗方法描繪出的某一靜電場中的一簇等勢線,若不計重力的帶電粒子從a點射入電場后恰能沿圖中的實線運動,b點是其運動軌跡上的另一點,則下述判斷正確的是( BD )
A.b點的電勢一定高于a點
B.a點的場強一定大于b點
C.帶電粒子一定帶正電
D.帶電粒子在b點的速率一定小于在a點的速率
【詳細解析】
由題中的敘述及圖示,電場線與等勢線是垂直的,但不能確定方向。且等勢線密集處電場線也相應密集,得B正確。
若粒子的電性是正,則電場線大致是圖中左向,易知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加,動能減�。�
若粒子的電性是負,則電場線大致是圖中右向,易知電場力仍做負功,電勢能增加,動能減��;得D正確。
31、【命制試題】
2008年2月21日 遠在38萬公里之外的嫦娥一號衛(wèi)星要迎來月食考驗,陷入黑暗和嚴寒當中,星在月食階段的長時間陰影中,將直接面對太空零下270攝氏度(t1 )的低溫環(huán)境,也無法獲得太陽紅外和月球紅外的加熱。衛(wèi)星經歷月食后,星上設備的溫度將大幅度降低,某些外露設備的溫度甚至會降低到零下190攝氏度(t2 )。與迎來月食之前相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嫦娥一號衛(wèi)星上某一外露設備的每一個分子動能都增大。
B、嫦娥一號衛(wèi)星上某一外露設備的每一個分子動能都減小。
C、嫦娥一號衛(wèi)星上某一外露設備的所有分子平均動能增大。
D、嫦娥一號衛(wèi)星上某一外露設備的所有分子平均動能減小。
【詳細解析】此題考查的是溫度的微觀意義。
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物體溫度高,則分子的平均動能大,是熱力學統(tǒng)計物理中的統(tǒng)計規(guī)律的應用,只能是對大量分子才有意義,對于單個分子是無意義的,因此不能說物體的每一個分子的動能都增大。因此C是正確的。
32、【命制試題】
2008年2月21日 遠在38萬公里之外的嫦娥一號衛(wèi)星迎來月食考驗,陷入黑暗和嚴寒當中。21日發(fā)生的這次月食全過程的總時間將超過5個小時。上午9時43分初虧,月球開始進入地球的本影;11時整食既,月球開始全部進入地球的本影;11時26分食甚,月球進入地球本影的深處;11時51分生光,月球開始走出地球的本影;13時09分復圓,月球全部走出地球的本影,重放光芒。參考下圖位置關系,關于月食、嫦娥一號的說法正確的有(
)
A、月球進入AB區(qū)域發(fā)生的是月偏食。
B、月球進入BC區(qū)域發(fā)生的是月全食。
C、2 月21 日11時整,月球進入AB區(qū)域。
D、2月21日 11時整,月球進入BC區(qū)域。
【詳細解析】主要是理解半影區(qū)、本影區(qū)。
如圖,AB區(qū)、CD區(qū)為半影區(qū),BC區(qū)為本影區(qū),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區(qū)與半影區(qū)的交界處(如B、C處)為月偏食,月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qū)BC區(qū)為月全食。因此由題可判斷BD是正確的。
33、【命制試題】
如圖1所示,沿彈性繩建立x軸,A、B、C為繩上的質點。一簡諧橫波正在沿著x軸的正方向傳播,振源的周期為0.4s,波的振幅為0.5m ,在t0 時刻的波形如圖1所示,則在t0 +0.6s時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質點A正處于波谷
B. 質點A正經過平衡位置向上運動
C. 質點B正處于波峰
D. 質點C正通過平衡位置向上運動
圖1
在應用波動演示儀的演示實驗中,明顯觀察到,開始所有質點在同一直線(平衡位置),當第一個質點(紅色) 振動一個周期T時,沿波的傳播方向止, 恰好傳播到第十三個質點(紅色),此恰為一個波長λ,
因此可以推論為:若某一質點振動了XT, 則從此質點開始波前進了Xλ的距離。其實此結論若用公式推導則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 我們都知道v=λ/T,若波源作簡諧振動的時間Δt=XT,則傳播距離為Δs=vΔt=(λ/T) (XT)=Xλ。本質一點兒說, 這便是振動和波的關系,它揭示了質點振動的“時間”與波傳播的“空間”的對應關系。
圖2
據上述說法,不難得出Δt=0.6s=1.5T,
圖3
34、【命制試題】
如右圖有一種全自動相機的曝光時間(快門從打開到關閉的時間)是固定不變的。為了估測相機的曝光時間,有位同學提出了下述實驗方案(以下忽略空氣阻力):
他從堅直墻面上O點的左上方與O豎直高度相距H=5.5m 處,水平彈出一個小石子落下,在小石子沿拋物線下落通過O點以后,按動快門,對小石子照相,得到如圖所示的照片,由于石子的運動,它在照片上留下一條模糊的徑跡AB。已知每塊磚的平均長度約為24cm ,平均厚度約6cm 。(g取9.8m /s2 )
1、從這些信息估算該相機的曝光時間最近于 [6分]
A.0.04 s
B.0.06 s
C.0.02s
D.0.08 s
2、用以上信息估算出平拋的初速度 6 m /s 。[5分]
【試題立意】
能夠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平拋運動模型),運用合運動與分運動知識處理相關問題。
本題涉及高中物理一冊第五章第二、三節(jié)的內容,考查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中位移的合成與分解等內容。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是研究復雜運動的基礎方法,在平拋運動、類平拋運動中應用,幾乎是每年必考的內容。尤其在2000年以后的上海高考試題中,年年有,年年有新意(如2002年23題、2003年14題、2003年20題、2004年21題、2005年19A 題、2006年13題、2007年17題、2007年22題)。
【詳細解析】
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堅方向上的自由落體運動。
試題詳情
如下圖,O到B的高度約是7.5塊磚厚,為4.5m .。
由堅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有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AB間的水平距離約為半塊磚的長度,即約為12cm 。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12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所用的電源為學生電源,輸出電壓為6V的交流電和直流電兩種。重錘從高處由靜止開始落下,重錘上拖著的紙帶通過打點計時器打出一系列的點,對紙帶上的點的痕跡進行測量,即可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1)、下面列舉了該實驗的幾個操作步驟:
A、按照圖示的裝置安裝器件;
B、將打點計時器接到電源的直流輸出端上;
C、用天平測量出重錘的質量;
D、釋放懸掛紙帶的夾子,同時接通電源開關打出一條紙帶;
E、測量打出的紙帶上某些點之間的距離;
F、根據測量的結果計算重錘下落過程中減少的重力勢能是 否等于增加的動能。
請指出其中沒有必要進行的或者操作不恰當的步驟,將其選項對應的字母填寫在下面的空行內,并說明其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詳情
(2)、在上述實驗中,設質量m =1kg 的重錘自由下落,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如圖2所示,相鄰計數點的時間間隔為0.02s,長度單位:cm,當地的重力加速度g =9.80m /s2 .那么:從起點O 到打下計數點B 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為ΔE P = J,物體動能的增加量ΔE K = J.(均取兩位有效數字)(4分)
(3)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發(fā)現,即使操作規(guī)范、數據測量及數據處理都很準確的前提下,該實驗求得的ΔE P 也總是略大于ΔE K ,這是實驗存在系統(tǒng)誤差的必然結果,試分析該系統(tǒng)誤差產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2分)
試題詳情
【詳細解析】
(1)步驟B是錯誤的,應該接到電源的交流輸出端。
步驟D是錯誤的,應該先接通電源,待打點穩(wěn)定后再釋放紙帶;
步驟C不必要,因為根據測量原理,重錘的動能和勢能中都包含了質量m,可以約去。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求速度應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3)重錘下落時受到空氣阻力及紙帶受到打點計時器的阻力作用,重鍾的機械能減少。
試題詳情
36、【命制試題】
某實驗小組,為了測量一個量程為0―3V的電壓表的內電阻RV(約幾千歐),他們采用了如下的電路完成了實驗。
(1)、將圖2所給的實驗器材按照圖1所示的電路簡圖連接成測量電路。(3分)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2)、測量時可以選擇的實驗步驟有:
A、閉合電鍵K。
B、將電阻箱Ro的電阻調到最大。
C、將電阻箱Ro的電阻調到零。
D、把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P滑到a端。
E、把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P滑到b端。
試題詳情
F、調節(jié)電阻箱Ro的阻值,使電壓表指針指示為1.5V,記下此時電阻箱Ro的阻值。
試題詳情
G、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P,使電壓表的指針指示為3.0V。
H、斷開電鍵K。
請你把必要的實驗步驟選擇出來,并把步驟的字母代號按照合理的操作順序列在下面的橫線上:_____________(EACGFH或ECAGFH)_______________。(3分)
(3)該實驗中可供選擇的實驗儀器有:
A、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0---2000歐。
B、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0---20歐。
C、電阻箱:阻值范圍0―9999歐。
D、電阻箱:阻值范圍0―999歐。
E、電源:輸出電壓5V.
F、電源:輸出電壓2V.
本實驗中,電阻箱應該選擇_______�;瑒幼冏杵鲬撨x擇______。電源應該選擇______。(3分)
(4)、如果在上述實驗步驟F中,某一學生讀出電阻箱Ro的阻值為2500歐,則實驗所測電壓表的內阻Rv=______2500_________歐。(1分)該小組上述方法測出的電壓表的內電阻Rv與電壓表的真實值相比將_________。(填“相同”“偏小”或“偏大”)(2分)
試題詳情
【詳細解析】
此實驗是半偏法測量電阻。
半偏法測量電阻的要求是:
實驗要實現先使電壓表先滿偏后半偏,只能是5V的電源發(fā)對3V的量程才可能實現上述過程。先達到電壓表滿偏的要求,然后由電阻箱去分一半電壓,因此開始實驗應把電阻箱調零,待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電壓表滿偏后,再調節(jié)電阻箱去分壓,達到一半的要求后,即電壓表與電阻箱平均分壓,則二者電阻相等。
題中給出的是滑動變阻器分壓式接法,要求應該是由零可調(即由b向a滑動),滑動變阻器的分壓式接法中,要求用總電阻小一些的,這樣誤差小、調節(jié)靈敏高。
試題詳情
誤差分析,由于電阻箱的接入,導致整個電路的總電阻增大,總電流減小,能知道電壓表與電阻箱共同的分壓大于3V,即實際電阻箱的分壓是大于1.5V的,因此電阻讀數偏大。
試題詳情
37、【命制試題】
某中學生想在家里做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但沒有合適的擺球,他找到了一個兒童玩具彈力小球,其直徑大小約為2cm 左右,代替實驗用小球。他設計的實驗步驟如下:
試題詳情
A.將彈力球用長細線系好,結點為A ,將線的上端固定于O 點
B.用刻度尺測量OA 間線的長度L 作為擺長
試題詳情
C.將彈力球拉開一個大約 的角度,然后由靜止釋放
D.從彈力球擺到最高點時開始計時,測出50次全振動的總時間t ,,由T =t /50得出周期T.
E.改變OA 間線的長度再做幾次實驗,記下每次相應的L 和T 值。
試題詳情
F.求出多次實驗中測得的L 和T 的平均值,作為計算時使用的數據,代入公式 ,求出重力加速度g 。
(1)該中學生以上實驗中出現重大錯誤的步驟是_______ BCDF ________(3分)。
(2)該中學生用OA 的長作為擺長,這樣做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將使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值比真實值_______偏小_ (偏大或偏小)。(3分)
(3)該中學生用如圖秒表測時間,請讀出其示數____________(3分).
【詳細解析】
(1)、答案B計算擺長丟掉小球的半徑,實際擺長應該為線長與小球半徑之和。
試題詳情
答案C中偏角 ,遠遠超出單擺做簡諧運動要求的角度(小球100 )。
答案D中應試從小球擺過平衡位置時開始計時。
答案F中應該是求重力加速度g的平均值,而不是求出多次實驗中測得的L 和T 的平均值。
試題詳情
(2)、由公式
試題詳情
易知,L是偏小的,故系統(tǒng)誤差將使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小。
試題詳情
(3)凡儀器的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在讀到最小刻度后還要再往下估讀一位。秒表的讀數分兩部分:小圈內表示分,每小格表示0.5分鐘;大圈內表示秒,最小刻度為0.1秒。當分針在前0.5分內時,秒針在0~30秒內讀數;當分針在后0.5分內時,秒針在30~60秒內讀數。因此圖中秒表讀數應為3分48.75秒(這個5是估讀出來的)。
試題詳情
2007年10月25日17時5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嫦娥一號衛(wèi)星實施首次變軌并獲得成功,首次變軌是在遠地點發(fā)動機點火使衛(wèi)星加速的。衛(wèi)星的近地點高度由約200公里抬高到了約600公里,如圖衛(wèi)星正式進入繞地16小時軌道。接下來衛(wèi)星在近地點處還要借助自身發(fā)動機的推動經過三次變軌即進入繞地24小時軌道、繞地48小時軌道,最后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經過漫長的施行后接近月球,在月球近月點的位置仍要借助自身的發(fā)動機的作用,使衛(wèi)星的速度發(fā)生變化,被月球引力俘獲后進入繞月12小時軌道、繞月3.5小時軌道,最終進入繞月127分鐘的圓形軌道,進行約一年的月球探索之旅。
試題詳情
1、 “嫦娥一號”衛(wèi)星最終是以127分鐘的周期T穩(wěn)定運行于月球的圓周軌道上,若已知地球的質量是月球m質量81倍,地球半徑是月球半徑r的3.7倍,試用引力常量G、m、T、r寫出衛(wèi)星距月球表面的高度H的表達式;
試題詳情
若已知地球的質量 ,地球的半徑 ,萬有引力恒量 ,試結合A中的數據,求出H的數值。(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試題立意】
能夠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運用數學知識、萬有引力定律、勻速圓周運動的知識處理相關問題。宏觀估算是高考中的特有題型之一,也是每年的高考大綱中“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能力”的體現。
【詳細解析】
試題詳情
分析:“嫦娥一號”繞月球的運動視為勻速圓周運動,正如1中所述“供求平衡”---即運動的物體所需要的向心力 與引力恰好相等,滿足上述條件物體能做圓周運動。
解: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試題詳情
是衛(wèi)星的質量) �。�2分)
又知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試題詳情
(2分)
試題詳情
即有 (2分)
試題詳情
所以
(3分)
代入月、地質量與半徑關系得
試題詳情
(3分)
單位統(tǒng)一后代入數據得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4分)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如圖,足夠長的光滑絕緣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α=370 ,其置放在有水平方向的勻強電場和勻強磁場中,電場強度E=50V/m,方向水平向左,磁場方向垂直紙面向外,一個電荷量q=+4.0×10-2 C 、質量m=0.40kg 的光滑小球,以初速度V0 =20m /s從底端向上滑動,然后又向下滑動,共經過3s脫離斜面。求該磁場的磁感應強度。(g取10m /s2 )
試題詳情
【試題立意】
本題是帶電小球在勻強電場與勻強磁場構成的復合場中的約束運動問題,由于洛侖茲力與速度有關,又涉及分析臨界條件。
【詳細解析】
試題詳情
分析:小球在上升過程中受到垂直于斜面向下的洛侖茲力,盡管洛侖茲力越來越小,但由于其沿運動方向的分力為零,不影響小球沿斜面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可依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求出上升時間t1 ,在下滑的過程中,洛侖茲力垂直于斜面向上且越來越大,當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不斷減小直到減為零時,小球脫離斜面,在該方向上建立方程,再結合牛頓第二定律便可求解。
解:小球沿斜面向上運動的過程中受力如圖
由牛頓第二定律知:
試題詳情
�。�4分)
試題詳情
(2分 )
試題詳情
則上行時間為: (2分)
小球在下滑的過程中受力如圖,小球在離開斜面之前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試題詳情
(1分)
試題詳情
運動時間為
t2 =t-t1 =1s
(1分)
脫離斜面時的速度
V=at2 =10m /s
(2分)
在垂直于斜面方向有
試題詳情
(4分)
試題詳情
(2分)
試題詳情
40、【命制試題】
從事太空研究的宇航員需要長時間在太空的微重力條件下工作、生活,這對適應了地球表面生活的人,將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例如容易患骨質疏松等疾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人建議在未來的太空城里建設旋轉的密封圓環(huán)形太空艙,宇航員在環(huán)形艙內工作,圓環(huán)的每一段既是宇航員的工作或生活場所,又是通道,宇航員可以在整個環(huán)形艙內行走一圈后回到出發(fā)點。這樣的環(huán)艙從地面發(fā)射到軌道上后,通過動力裝置使環(huán)形艙獲得一定的角速度繞圓環(huán)中心轉動,撤去動力,由于角動量守恒,環(huán)形艙可以不停地轉動(視為繞O點的勻速圓周運動)下去,宇航員就可以在類似地面重力的情況下生活了。如圖,
①、說明太空艙中的宇航員感覺到的“重力”方向。(4分)
②、假設O點到太空艙的距離為R=90m (R遠大于太空艙間距),要想讓艙中的宇航員能體驗到與地面上重力相似的感覺,則太空艙轉動的角速度大約為多少?()
試題詳情
【詳細解析】
(1)、在太空艙中宇航員感覺到的的“重力”的方向應該是由O點指向太空艙。(4分)
(2)、設太空艙轉動的角速度為ω,則宇航員受到的指向圓心方向的支持力提供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試題詳情
(4分)
航員能體驗到與地面上重力相似的感覺,即指
試題詳情
(4分)
試題詳情
所以綜合上式得 (3分)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如圖,絕緣光滑水平地面與豎直光滑半圓軌道在C點密接,軌道半徑r=0.2m ,在圓心O的下方存在如圖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電場強度E=5.0x102 N/C,一質量m=1.0kg 、帶電量q=+1.0x10-2 C 小球由地面上A點靜止釋放,已知小球恰好能過D點且落地時的速度垂直于地面。試求:
(1)、釋放點A到C的距離SAC 是多少?
(2)、小球落地時的速度大小及落地點到C點的距離S。
【詳細解析】
(1)設水平距離為SAC ,最高點的速度為Vd
小球A到D,由動能定理得
試題詳情
(3分)
小球恰好能過最高點D,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試題詳情
(3分)
聯(lián)立上式得
試題詳情
(3分)
(2)、如右圖設小進入電場時的豎直分運動對應的分速度為V1 ,落地時的速度為V2
小球離開D點,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2分)
得
試題詳情
(2分)
小球離開D點后,進入電場前,水平方向以Vd向左勻速直線運動,進入E后,水平方向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勻減速到零。 (2分)
所以有
試題詳情
(2分)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2分)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如圖1所示,兩個水平放置的帶電平行金屬板的勻強電場中,一長為 L 的絕緣細線一端固定在 O 點,另端栓著一個質量為 m ,帶有一定電量的小球,小球原來靜止,當給小球某一沖量后,它可繞 O 點在豎直平面內作勻速圓周運動。若兩板間電壓增大為原來的 4 倍時,求:
(1)要使小球從 C 點開始在豎直平面內作圓周運動,開始至少要給小球多大沖量?
(2)在運動過程中細線所受的最大拉力。
【詳細解析】
對本題的物理情景不難想象:一繩系帶電小球在兩板間原來的電場中作勻速圓周運動。后來兩板間電壓升高為4倍,小球仍在豎直面內作圓周運動。但這兩情況下相應的物理條件是不同的,必須注意正確地把它們轉化為具體的物理條件。
(1)設原來兩極板間電壓為U ,間距為 d ,小球電量為 q ,因小球開始能在電場中作勻速圓周運動,故小球所受電場力向上,并且和重力相等,所以小球帶正電,且滿足
qU /d = mg …………① (3分)
當兩板間電壓增到 4U 時,設需在 C 點給小球的沖量為 I 才能使其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并且 C 點就是小球做圓周運動的等效最高點,(即臨界點)在等效最高點處小球的線速度最小,小球所受新的電場力與重力的合力恰好滿足在該處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此時細線對小球的拉力為零(這是等效最高點的特點)。(2分)
即:
試題詳情
…………② �。�4分)
試題詳情
∴ ………③ (2分)
(2)小球在最高點 D 時就是小球做圓周運動的等效最低點,小球在等效最低點處的線速度最大,所以細線 L 所受拉力最大,設拉力為T ,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試題詳情
…………④ (3分)
小球C 點運動到D 點過程中,重力和電場力做功,根據動能定理,有:
試題詳情
…………⑤ �。�3分)
試題詳情
由②式得小球在等效最低點處的線速度 …………⑥ �。�2分)
將⑥式代入④式,得 T = 18 mg �。�2分)
試題詳情
43、【命制試題】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發(fā)射初期,宇航員的血液處于超重狀態(tài),嚴重時會產生黑視,甚至危及生命。
(1)、假設載人飛船起飛時視為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60m /s2 ,方向豎直向上,兩名宇航員在飛船內是躺在水平躺椅上的,則他們對躺椅的壓力約為其重力的多少倍?(g=10m /s2 )
(2)、為了宇航員適應上述情況,必須進行專門的訓練。訓練的裝置是半徑為20m 的水平坐艙,在電力的驅動下坐艙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若讓坐艙在運動中的加速度大小為80m /s2 ,則坐艙每分鐘應轉動多少圈?(π約取3)
【詳細解析】
(1)、設宇航員受到的支持力為FN ,則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FN -mg=ma1
(3分)
代入數據得 FN =7mg (2分)
由牛頓第三定律知宇航員對躺椅的壓力大小約為其體重的7倍。
( 1分)
(2)、設坐艙的角速度為ω,轉速為n,則由
向心力的公式 a2 =rω2 (2分)
公式
ω=2πn (2分)
試題詳情
得( 3分)
試題詳情
代入數據 (2分)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在水平面上有一沿y軸放置的長為L=1m 的細玻璃管,在管底有光滑絕緣的帶正電的小球.在第一象限中存在磁感應強度為B=1T的勻強磁場,方向如圖所示.已知管沿x軸以v=1m /s的速度勻速向右運動,帶電小球的荷質比為 .不計小球的重力.求:
(1)帶電小球從管底到飛出管口時所用的時間是多少?
(2)帶電小球離開磁場時的位置到坐標原點的距離是多少?
(3)帶電小球從剛離開管口后到離開磁場時所用的時間是多少?
【詳細解析】
小球在離開管之前隨管向右以v平動,同時沿管壁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
試題詳情
(1)設小球的質量為m,加速度為a,受到的洛倫茲力為
試題詳情
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① (2分)
試題詳情
而
②
試題詳情
小球飛出管口所有時間為t,則
③
(1分)
聯(lián)立①②③并代入數據解得:t=2s ④ (1分)
試題詳情
(2)小球飛出管口時沿管壁方向的速度為 ⑤ (1分)
試題詳情
飛出時的合速度為 ⑥ (1分)
試題詳情
合速度的方向與x軸夾角為θ, ,θ=45°⑦(1分)
試題詳情
又設小球以 在磁場中作圓周運動的半徑為r,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試題詳情
⑧ (1分)
試題詳情
聯(lián)立②⑥⑧式并代入數據解得: ⑨ (1分)
又小球飛出管口時,在x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為
試題詳情
⑩ (1分)
如答圖5所示,由幾何知識可知,小球在磁場中運動的圓心在y軸上(圖中O點),圓弧所對應的圓心角為135°.(2分)
所以,帶電小球離開磁場時離坐標原點的距離為
試題詳情
⑾(1分)
(3)小球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周期為
試題詳情
⑿
(1分)
試題詳情
代入數據解得:T=4 S �、�(1分)
所以,帶電小球從離開管口到離開磁場所用的時間是:
試題詳情
⒁ (1分)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1)判斷兩板帶電正負情況,求出兩極板間的電勢差 。
試題詳情
(2)小球由D到F所用總時間 。
試題詳情
(3)小球到達F點時的動能 。
【詳細解析】
(1)小球進入電場后沿直線運動到F,此過程受力為重力和電場力,可知二者的合力一定沿EF方向,即電場力應該水平向右,因此得P板帶正電,Q板帶負電。 (2分)
試題詳情
小球剛剛進入電場時,豎直方向的速度為 ,則 (2分)
試題詳情
設小球在電場中做直線運動時,運動方向與水平方向夾角為 ,
試題詳情
則
試題詳情
(3分)
試題詳情
(2分)
試題詳情
(2)小球平拋運動過程的時間為 ,則
試題詳情
(2分)
試題詳情
進入電場后,在水平方向上,
(1分)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2分)
試題詳情
(1分)
試題詳情
(3)小球到達F點時的水平速度
(2分)
試題詳情
豎直分速度
(2分)
試題詳情
(1分)
或從D到F由動能定理知: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