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

A.根據(jù)F=可把牛頓第二定律表述為:物體動量的變化率等于它所受的力

B.力與力的作用時間的乘積叫做力的沖量,它反映了力的作用對時間的積累效應(yīng),是一個標(biāo)量

C.物體的動量改變,其動能一定改變

D.易碎品運輸時要用柔軟材料包裝,船舷常常懸掛舊輪胎,都是為了延長作用時間以減小作用力

E.動量守恒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一樣,只適用于宏觀和低速的情況,不適用于高速和微觀情況

F. 物體在恒力作用下運動,它的動量變化量與所受的合力的方向相同

【答案】ADF

【解析】根據(jù)F=可把牛頓第二定律表述為:物體動量的變化率等于它所受的力,選項A正確;力與力的作用時間的乘積叫做力的沖量,它反映了力的作用對時間的積累效應(yīng),是一個矢量,選項B錯誤;物體的動量改變,其動能不一定改變,例如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選項C錯誤;根據(jù)動量定理可知,易碎品運輸時要用柔軟材料包裝,船舷常常懸掛舊輪胎,都是為了延長作用時間以減小作用力,選項D正確;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于宏觀和低速的情況,不適用于高速和微觀情況,而動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適用的規(guī)律,故E錯誤.物體在恒力作用下運動,它的動量變化量等于合外力的沖量,即動量變化的方向與所受的合力的方向相同,選項F正確;故選ADF.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完全相同的三個木塊并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顆子彈以速度v0水平射入.若子彈在木塊中做勻減速運動,且穿過第三塊木塊后速度恰好為零,則子彈依次射入每塊木塊時的速度之比和穿過每塊木塊所用時間之比分別為

A. v1v2v3=321

B. v1v2v3=1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guān)于物理現(xiàn)象的描述錯誤的是( 。

A.任何波傳播都需要介質(zhì)

B.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輻射紅外線

C.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γ射線是按波長由長到短排列的電磁波

D.為了把需要傳遞的電信號發(fā)射到遠方,必須對高頻等幅電磁波進行調(diào)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霍爾效應(yīng)制作的霍爾元件,廣泛應(yīng)用于測量和自動控制等領(lǐng)域.如圖是霍爾元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圖,磁感應(yīng)強度B垂直于霍爾元件的工作面向下,通入圖示方向的電流I,C、D兩側(cè)面會形成電勢差UCD,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電勢差UCD僅與材料有關(guān)

B. 若霍爾元件的載流子是自由電子,則電勢差UCD < 0

C. 在測定地球赤道上方的地磁場強弱時,元件的工作面應(yīng)保持水平

D. 僅增大磁感應(yīng)強度時,電勢差UCD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

A.位移、時間、速度、加速度

B.質(zhì)量、路程、速度、平均速度

C.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

D.位移、路程、時間、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A.路程、時間B.加速度、速度變化量C.速率、加速度D.位移、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10匝正方形線框,邊長為20 cm,線框總電阻為1 Ω,外接電阻=9 Ω,線框繞軸以10π rad/s的角速度勻速轉(zhuǎn)動,如圖,垂直于線框平面向里的勻強磁場的磁感應(yīng)強度為0.5 T.問:

(1)該線框產(chǎn)生的交變電流電動勢最大值是多少?

(2)線框從圖示位置轉(zhuǎn)過60°時,感應(yīng)電動勢的瞬時值是多大?

(3)寫出感應(yīng)電動勢隨時間變化的表達式.

(4)電路中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shù)各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dāng)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時重力會減小

B.物體的重心位置總是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

C.物體的重心位置可能隨物體形狀的變化而改變

D.重心是物體上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因此一定在物體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一輛汽車和一輛摩托車同時同地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的圖象,則由圖象可知( )

A. 末汽車在摩托車之前 B. 末汽車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

C. 內(nèi)兩車相遇兩次 D. 末汽車回到出發(fā)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