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一個點電荷的電場中有三條電場線,已知在A點的電勢為 6V(以無窮遠處為零電勢參考點),則以下判斷中正確的是(   )

A. 電子在A點所受電場力一定小于在B點所受的電場力

B. 電場線方向一定由B指向A

C. A點電勢一定高于B點的電勢

D. A、B兩點間的電勢差一定大于6 V

【答案】B

【解析】

A. A點電場線較B點密集,則A點的場強較大,則電子在A點所受電場力一定大于在B點所受的電場力,選項A錯誤;

B. 由圖可知,場源電荷一定在左側,以無窮遠為零電勢參考點,已知A點的電勢為-6V,沿電場線的方向電勢降低,所以電場線方向一定由B點指向A點。故B正確。

C. 沿電場線電勢降低,則A點電勢一定低于B點的電勢,選項C錯誤;

D. A點與無窮遠處的電勢差為6V,則AB兩點間的電勢差一定小于6 V,選項D錯誤。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5所示,在一個正立方體形的盒子中放有一只均勻的小球,小球的直徑恰好和盒子內表面正方體的邊長相等。盒子沿傾角為θ的固定斜面滑動,不計一切摩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無論盒子沿斜面上滑還是下滑,球都僅對盒子的下底面有壓力

B. 盒子沿斜面下滑時,球對盒子的下底面和右側面有壓力

C. 盒子沿斜面下滑時,球對盒子的下底面和左側面有壓力

D. 盒子沿斜面上滑時,球對盒子的下底面和左側面有壓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根粗細均勻、重力不計的橡皮筋L1L2的一段分別連接于A、B兩點,另一端與一小球相連,小球靜止時,L1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L2保持水平,此時兩根橡皮筋的長度相等。已知兩根橡皮筋的勁度系數(shù)相等,橡皮筋的彈力與形變量成正比,重力加速度為g,則(

A. 兩根橡皮筋的形變量相等

B. L2的原長比L1的原長短

C. 剪斷L1的瞬間,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為g

D. 剪斷L2的瞬間,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為gta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斜面體置于粗糙水平面上,斜面光滑.小球被輕質細線系住放在斜面上,細線另一端跨過定滑輪,用力拉細線使小球沿斜面緩慢向上移動一小段距離,斜面體始終靜止.移動過程中(  )

A. 細線對小球的拉力變大

B. 斜面對小球的支持力變大

C. 斜面對地面的壓力變大

D. 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勁度系數(shù)為k的輕彈簧左端固定在豎直墻面上,右端與粗糙水平面上一物塊相連。物塊自彈簧原長處A點以某一初速度向左運動,至B點被反彈。AB間距為d,則物塊(

A. 向左運動過程中,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B. 向右運動過程中,速度一直在增大

C. 整個過程中總路程可能小于2d

D. 整個運動過程中摩擦力大小可能等于k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勻強電場中扇形OAB的圓心角,半徑OA2m,C點為AB弧的中點,已知電場線平行于扇形所在的平面,一個電荷量為C的正點電荷q1O點移到無窮遠處(電勢為0)克服電場力做功為J ,若將電荷量為C的負點電荷q2O點移到A點電勢能增加J,將此負電荷沿圓弧從A移到C電場力做功J,則(

A. 電場強度大小為2V/m

B. O點電勢為5V

C. A點的電勢高于O點電勢

D. 電荷q2B點的電勢能為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光滑水平軌道上有兩個小球(均可看做質點),質量分別為,當兩球間的距離大于時,兩球間無相互作用;當兩球間的距離等于或小于時,兩球間存在恒定斥力,若球從距離球足夠遠處以初速度沿兩球連線向原來靜止的球運動,如圖所示,結果兩球恰好能接觸,則該斥力的大小為(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撐一雨傘站在水平地面上,傘面邊緣點所圍圓形的半徑為R,現(xiàn)將雨傘繞豎直傘桿以角速度ω勻速旋轉,傘邊緣上的水滴落到地面,落點形成一半徑為r的圓形,當?shù)刂亓铀俣鹊拇笮?/span>g,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可推知傘邊緣距地面的高度為(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用位移傳感器和速度傳感器研究某汽車剎車過程得到的速度—位移圖像,汽車剎車過程可視為勻變速運動,則:(

A. 汽車剎車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為2m/s2;

B. 汽車剎車過程所用時間為10s;

C. 當汽車運動的位移為5m時,其速度為5m/s;

D. 當汽車的速度為5m/s時,運動的位移為7.5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