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學(xué)做測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實驗,操作時將玻璃磚的界線aa′、bb′畫好后誤用另一塊寬度稍窄的玻璃磚,如圖甲所示.實驗中除仍用原界線外,其余操作都正確,則測得的玻璃的折射率將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偏小  
分析得折射角增大,故折射率將減小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在“測定玻璃的折射率”實驗中,某同學(xué)經(jīng)正確的操作,插好了4枚大頭針P1、P2和P3、P4,如圖所示。

①在坐標(biāo)線上畫出完整的光路圖,并標(biāo)出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
②對你畫出的光路圖進(jìn)行測量,求出該玻璃的折射率n=_________(結(jié)果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8分)某研究性學(xué)習(xí)小組利用插針法可以測量半圓形玻璃磚的折射率。實驗探究方案如下:在白紙上做一直線MN,并做出它的一條垂線AB,將半圓柱形玻璃磚(底面的圓心為O)放在白紙上,它的直邊與直線MN對齊,在垂線AB上插兩個大頭針P1和P2,然后在半圓柱形玻璃磚的右側(cè)插上適量的大頭針,可以確定光線P1P2通過玻璃磚后的光路,從而求出玻璃的折射率.實驗中提供的器材除了半圓柱形玻璃磚、木板和大頭針外,還有量角器等。

(1)為了確定光線P1P2通過玻璃磚后的光路,最少應(yīng)插_______枚大頭針。
(2)請在半圓柱形玻璃磚的右側(cè)估計所插大頭針的可能位置,并用“×”表示,作出光路圖.為了計算折射率,應(yīng)該測量的量(在光路圖上標(biāo)出)有___________,計算折射率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在測量某種單色光的波長的實驗中,測得屏上第1條亮紋到第6條亮紋之間的距離為7.5mm,已知雙縫間的距離為0.5mm,雙縫到屏幕的距離為1m,則此紅光波長為__________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在“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的實驗中
已知雙縫到光屏之間的距離為600 mm,雙縫之間的距離為 0.20mm,單縫到雙縫之間的距離是100mm某同學(xué)在用測量頭測量時,先將從測量頭目鏡中看到的分劃板中心刻線對準(zhǔn)某條亮紋(記作第1條)的中心,這時手輪上的示數(shù)如圖甲所示.然后他轉(zhuǎn)動測量頭,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準(zhǔn)第7條亮紋的中心,這時手輪上的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這兩次的示數(shù)依次為_______mm和________mm,
由此可以計算出這次實驗中所測得的單色光的波長為________n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某同學(xué)在“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中。已知雙縫間距離為d,雙縫到毛玻璃屏間距離為L,實驗時先移動測量頭(如圖A所示)上的手輪,把分劃線對準(zhǔn)靠近最左邊的第1條明條紋中心(如圖B所示),并記下游標(biāo)卡尺的讀數(shù)x1(如圖C所示),然后轉(zhuǎn)動手輪,把分劃線向右邊移動,直到對準(zhǔn)第7條明條紋中心(如圖D所示)并記下游標(biāo)卡尺的讀數(shù)x7(如圖E所示)。則游標(biāo)卡尺的讀數(shù)x1=         mm,游標(biāo)卡尺的讀數(shù)x7=    ②   mm。計算實驗中所用單色光波長的表達(dá)式為λ=    ③    。(用字母d、L、 x1、 x7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用波長為660nm的紅光做雙縫干涉實驗,相鄰兩亮條紋間距為4.8nm,
①如果實驗裝置不變,改用波長為440nm的紫光,相鄰兩亮條紋間距為多少?
②如果相鄰兩亮條紋間距是4nm,則實驗所用單色光波長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為了測定光在透明的有機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實驗室中可提供的器材有:短形有機玻璃條(長約40cm)、秒表、平行光光源、刻度尺、三角板、木板、白紙、大頭針若干等.已知真空中的光速是c=3.00×m/s
(1)請從上述器材中選出的必須的器材來測量光速.
(2)說明測量光速的方法和要測量的量,并給出計算光速的公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在用雙縫干涉儀測光的波長的實驗中,測得相鄰兩個亮條紋之間的距離為2.0×10-3m,若雙縫間距為0.2mm,縫到屏的距離為L=0.8m,則光波的波長為______________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