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氫原子從n>2的某一能級躍遷到n=2的能級,輻射出能量為2.55 eV的光子.若要給基態(tài)的氫原子提供能量,使它輻射上述能量的光子,至少應提供能量(   )
A.13.06eVB.12.75eVC.12.09eVD.10.20eV
B
原子有高能級躍遷到低能級,輻射光子能量等于能極差。即2.55 eV=En-E2,得出En=-0.85,要從基態(tài)躍遷到—0.85,需吸收能量值—0.85—(—13.6)=12.75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氫原子在不同能級間可發(fā)生a、b、c發(fā)生躍遷時,釋放光子的頻率分別是υa、υb、υc,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n=3能級躍遷到n=1能級時,釋放光子的波長可表示為hυc
B.從n=3能級躍遷到n=2能級時,電子的勢能減小,氫原子的能量增加
C.用n=2能級躍遷到n=1能級輻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為6.34eV的金屬鉑能發(fā)生光電效應
D.用12.09eV的光子照射大量處于基態(tài)的氫原子時,可以發(fā)出三種頻率的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氫原子光譜中,可見光區(qū)域中有14條,其中有4條屬于巴耳末系,其顏色為一條紅色,一條藍色,兩條紫色.它們分別是從n=3、4、5、6能級向n=2能級躍遷時產(chǎn)生的,則(  )
A.紅色光譜線是氫原子從n=6能級到n=2能級躍遷時產(chǎn)生的
B.兩條紫色光譜線是氫原子從n=6和n=5能級向n=2能級躍遷時產(chǎn)生的
C.若從n=6能級躍遷到n=1能級將產(chǎn)生紅外線
D.若從n=6能級躍遷到n=2能級所輻射的光子不能使某金屬產(chǎn)生光電效應,則從n=6能級向n=3能級躍遷時輻射的光子將可能使該金屬產(chǎn)生光電效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一個處于n=4能級的氫原子最多能向外輻射三種頻率的光子
B.隨著溫度的升高,黑體輻射強度的極大值向波長較長方向移動
C.10個放射性原子核,經(jīng)過一個半衰期,一定只剩下5個
D.核力具有飽和性和短程性,原子核為了穩(wěn)定,故重核在形成時其中子數(shù)多于質子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一束能量為E的單色光照射處于n=2的一群氫原子,這些氫原子吸收光子后處于另一激發(fā)態(tài),并能發(fā)射光子,現(xiàn)測得這些氫原子發(fā)射的光子頻率僅有三種,分別為,且<<。則入射光子的能量E應為
A.hB.hC.h(D.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光照射處在基態(tài)的氫原子,有可能使氫原子電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要照射光的光強足夠大,就一定可以使氫原子電離
B.只要照射光的頻率足夠高,就一定可以使氫原子電離
C.只要照射光的波長足夠長,就一定可以使氫原子電離
D.只要光照的時間足夠長,就一定可以使氫原子電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真空中,氫原子從能級A躍遷到能級B時,輻射出波長為λl的光子;從能級A躍遷到能級C時,輻射出波長為λ2的光子。若λ12,真空中的光速為c,則氫原子從能級B躍遷到能級C時                           (   )
A.將吸收光子,光子的波長為
B.將輻射光子,光子的波長為
C.將吸收光子,光子的頻率為
D.將輻射光子,光子的頻率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2分) 我們知道氫原子從低能級躍遷至高能級需吸收能量,通常吸收能量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一定能量的光子使氫原子躍遷;另一種是用一定能量的實物粒子使氫原子躍遷。設一個質量為m的電子,以初速度v與質量為M的靜止的氫原子發(fā)生對心碰撞。(1)在什么條件下系統(tǒng)損失的動能最大?此時系統(tǒng)的速度為多少?(2)如果電子初速度未知,系統(tǒng)減少的動能全部用來讓處于基態(tài)的氫原子(基態(tài)能量為-E)電離,則電子的初動能最少應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4為氫原子在n=1,2,3,4各個能級的能量,一群處于n=4能級的氫原子,當它們回到n=1能級的過程中,以下說法中確定的是(   )
A.可能發(fā)出3種不同頻率的光
B.可能發(fā)出6種不同頻率的光
C.可能發(fā)出的光子的最大能量為12.75eV
D.可能發(fā)出的光子的最小能量為0.85eV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