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一輛運送沙子的自卸卡車裝滿沙子,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沙子與車廂底部材料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車廂的傾角用θ表示(已知μ2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要順利地卸干凈全部沙子,應(yīng)滿足tanθ>μ2

B. 要順利地卸干凈全部沙子,應(yīng)滿足sinθ>μ2

C. 只卸去部分沙子,車上還留有一部分沙子,應(yīng)滿足μ2>tanθ>μ1

D. 只卸去部分沙子,車上還留有一部分沙子,應(yīng)滿足μ21>tanθ

【答案】AC

【解析】試題分析:由題,μ2μ1,可知越是上層的沙子越容易卸下,當與車廂底部接觸的沙子從車上卸下時,全部沙子就能順利地卸干凈,則有 mgsinθμ2mgcosθ,得tanθμ2.故A正確,B錯誤.與車廂底部不接觸的沙子卸下,而與車廂底部接觸的沙子未卸下時,只卸去部分沙子,車上還留有一部分沙子,這時,應(yīng)有 mgsinθμ1mgcosθmgsinθμ2mgcosθ,得足μ2tanθμ1.故C正確,D錯誤.故選AC。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充電后的平行板電容器水平放置,電容為C,極板間距離為d,上極板正中有一小孔,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小球從小孔正上方高h處靜止開始下落,穿過小孔到達下極板處速度恰為零(空氣阻力忽略不計),極板間電場可視為勻強電場,重力加速度為g,求:

1)小球到達小孔處的速度;

2)極板間電場強度大小和電容器所帶電荷量;

3)小球從開始下落運動到下極板處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一長直的賽道上,有一輛F1賽車前方200m處有一安全車正以10m/s的速度勻速前進,這時賽車從靜止出發(fā)以2m/s2的加速度追趕.試求:

1)賽車出發(fā)3s末的瞬時速度大;

2)賽車何時追上安全車?

3)追上之前與安全車最遠相距是多少米?

4)當賽車剛追上安全車時,賽車手立即剎車,使賽車以4m/s2的加速度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問兩車再經(jīng)過多長時間第二次相遇?(設(shè)賽車可以從安全車旁經(jīng)過而不發(fā)生相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guān)于物體慣性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B. 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其慣性越小

C. 運動速度越大時慣性越大

D. 只有在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才有慣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物體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2 m/s2,任意1秒內(nèi)( )

A. 物體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體速度的2

B. 物體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C. 物體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秒內(nèi)的末速度大2 m/s

D. 物體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秒內(nèi)的初速度大2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Q1Q2是兩個固定的點電荷,一帶正電的試探電荷僅在電場力作用下以初速度v0沿兩電荷連線的中垂線從a點向上運動,其v-t圖線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點電荷一定都帶負電,但電量不一定相等

B兩點電荷一定都帶負電,且電量一定相等

C試探電荷一直向上運動,直至運動到無窮遠處

Dt2時刻試探電荷的電勢能最大,但加速度不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人站在電梯中的體重計上,隨電梯一起運動下列各種情況中,體重計的示數(shù)最大的

A電梯勻減速上升,加速度的大小為10 m/s2

B電梯勻加速上升,加速度的大小為10 m/s2

C電梯勻減速下降,加速度的大小為05 m/s2

D電梯勻加速下降,加速度的大小為05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真空中M、N處于放置兩等量異種電荷,ab、c表示電場中的三條等勢線,d點和e點位于等勢線a上,f點位于等勢線c上,df平行于MN.已知一帶正電的試探電荷從d點移動到f點時,試探電荷的電勢能增加,則以下判定正確的是( )

A. M點處放置的是正電荷

B. d點的電勢高于f點的電勢

C. d點的場強與f點的場強完全相同

D. 將帶正電的試探電荷沿直線由d點移動到e點,電場力先做正功,后做負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 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之和一定為零

B. 靜摩擦力一定不做功

C. 一對滑動摩擦力所做總功不可能為零

D. 一對靜摩擦力所做總功可能不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