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如圖所示,一輕質(zhì)彈簧的長度l與彈力F大小的關系圖象,試由圖線確定:

(1)彈簧的原長;
(2)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

(1)10 cm;(2)200 N/m。

解析試題分析:(1)我們知道,當彈簧的彈力為零時,彈簧處于原長狀態(tài),由圖可知原長l0=10 cm;
(2)當彈簧長度為15 cm時,彈力大小為10 N,對應彈簧的伸長量為
Δl=(15-10) cm=5×10-2 m,
由胡克定律F=kx得:k==200 N/m。
考點:胡克定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在質(zhì)量為的無下底的木箱頂部用一輕彈簧懸掛質(zhì)量均為)的A、B兩物體,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平衡后剪斷A、B間細線,此后A將做簡諧振動。當A運動到最高點時,木箱對地面的壓力為(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如上中圖所示,一個金屬塊用被壓縮的彈簧卡在矩形箱子的頂部。在箱子的上頂板和下底板分別裝有壓力傳感器(可以自動記錄彈力大小的裝置).當箱子靜止時,上、下兩只壓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分別為.則當金屬塊所受外力的合力為且豎直向下時,上、下兩只壓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分別是    N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分) 如圖所示,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ABC放在水平面上,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k1、k2的兩個輕彈簧沿斜面懸掛著,兩彈簧之間有一質(zhì)量為m1的重物,最下端掛一質(zhì)量為m2的重物,此時兩重物處于平衡平態(tài),現(xiàn)把斜面ABC繞A點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緩慢地順時針旋轉(zhuǎn)90°后,重新達到平衡。試求m1、m2分別沿斜面移動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1分)如圖所示,在傾角α=60°的斜面上,放一質(zhì)量為1 0kg的物體,用k="100" N/m的輕質(zhì)彈簧平行于斜面拉著,物體放在PQ之間任何位置都能處于靜止狀態(tài),而超過這一范圍,物體就會沿斜面滑動,若AP="22" cm, AQ="8" cm,試求物體與斜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的大。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在豎直方向上A、B兩物體通過勁度系數(shù)為k的輕質(zhì)彈簧相連,A放在水平地面上;BC兩物體通過細繩繞過輕質(zhì)定滑輪相連,C放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用手拿住C,使細線剛剛拉直但無拉力作用,并保證ab段的細線豎直、cd段的細線與斜面平行。已知AB的質(zhì)量均為m,C的質(zhì)量為4m,重力加速度為g,細線與滑輪之間的摩擦不計,開始時整個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釋放C后它沿斜面下滑,A剛離開地面時,B獲得最大速度,

求:(1)當物體A從開始到剛離開地面時,物體C沿斜面下滑的距離
(2)斜面傾角α
(3)B的最大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一勁度系數(shù)為k = 800N/m的輕彈簧兩端各焊接著兩個質(zhì)量均為m = 12kg的物體A、B。物體A、B和輕彈簧豎立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現(xiàn)要加一豎直向上的力F在上面物體A上,使物體A開始向上做勻加速運動,經(jīng)0.4s物體B剛要離開地面,設整個過程中彈簧都處于彈性限度內(nèi),取g = 10m/s2,求:

(1)此過程中所加外力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此過程中外力F所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甲圖中小明用6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不動,此時木箱受的摩擦力為F1,乙圖中小明用100N的水平力恰好能推動木箱,此時木箱受的摩擦力為F2,丙圖中小明把木箱推動了,此時木箱受的摩擦力為F3,木箱對地面的壓力300N,木箱與地面動摩擦因數(shù)為0.3,則F1、F2、F3的大小分別為

A.0N,100N,300N B.60N,100N,90N
C.60N,100N,300N D.0N,100N,9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斜劈形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質(zhì)量為m的粗糙物塊以某一初速度沿劈的斜面向上滑,至速度為零后加速返回,而物體M始終保持靜止,則在物塊m上、下滑動的整個過程中

A.地面對物體M的摩擦力方向沒有改變;
B.地面對物體M的摩擦力先向左后向右;
C.物塊m上、下滑時的加速度大小相同;
D.地面對物體M的支持力總小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