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1)一物體以20m/s的速度在空中飛行,突然由于內力的作用,物體分裂成質量為3:7的兩塊,在這一瞬間,大塊物體以80m/s的速度向原方向飛去,則小塊物體的速度大小是____m/s,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學中很多實驗都有相通之處,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就可完成“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等多個實驗。
①用此裝置完成的下列實驗中不需要平衡摩擦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B.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
C.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D.測定動摩擦因數(shù)
②某同學用此裝置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小車及車內砝碼總質量為M,小吊盤及盤內砝碼總質量為m,利用紙帶求出的加速度為a,則當M與的關系滿足_____________時,可認為輕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小吊盤及盤內砝碼的總重力。
③該同學在保持小車及車內砝碼總質量M一定的條件下,探究加速度a與所受外力F的關系,由于沒有平衡摩擦力,得到的a-F圖線應為圖(乙)中的____________。
(3)在“練習使用多用電表”實驗中:
①某同學欲測量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下述操作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歐姆調零,選擇擋位,表筆接觸電池兩極(其中紅表筆接觸正極),讀數(shù)
B.機械調零,選擇擋位,表筆接觸電池兩極(其中紅表筆接觸正極),讀數(shù)
C.選擇擋位,機械調零,表筆接觸電池兩極(其中黑表筆接觸正極),讀數(shù)
D.選擇擋位,歐姆調零,表筆接觸電池兩極(其中黑表筆接觸正極),讀數(shù)
②如果欲測量如圖甲所示插座的電壓,則應把多用電表的選擇開關打到如圖乙所示的__________位置(選填A、B、C、…、Q字母)。
③該同學用一個滿偏電流為10mA、內阻為30Ω的電流表,一只滑動變阻器和一節(jié)電動勢為1.5V的干電池組裝成一個歐姆表,如圖丙所示。
A、B測試筆中,A表筆應為_____(填“紅”或“黑”)表筆;
電流表5mA刻度處應標的電阻刻度為__________Ω;
經調零后,將A、B兩表筆分別接未知電阻兩端引線,指針指在電流表刻度的4mA處,則電阻Rx=__________Ω。
【答案】120 與原方向相反 BD Mm C B H 紅 150 225
【解析】
(1)設物體原飛行方向為正方向,則v0=20m/s,v1=80m/s;
物體分裂成質量為3:7的兩塊,m1=0.7m,m2=0.3m
由于內力的作用遠大于重力,系統(tǒng)在水平方向上動量守恒,有:mv0=m1v1+m2v2
代入數(shù)據(jù)得:v2=-120m/s
此結果表明,小塊物體的速度大小是120m/s,其中負號表示與所設正方向相反,即方向是與原方向相反.
故答案為: 120,與原方向相反.
(2)①A、此實驗裝置無論是否平衡摩擦力,都不能消除摩擦力。小車運動過程中,摩擦力做負功,系統(tǒng)機械能不守恒,不能用此實驗裝置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故A錯誤。
B、可以在有摩擦力的情況下,通過紙帶采集數(shù)據(jù)來,作出v-t圖來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因而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B正確
C、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中,讓輕繩的拉力充當小車所受的合外力,所以需要平衡摩擦力,故C錯誤。
D、可以在不平衡摩擦力的情況下,通過紙帶得到小車的加速度,然后通過牛頓第二定律得到小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故D正確;綜上分析BD正確。
②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對小車及車內砝碼:T=Ma,對整體:mg=(m+M)a,聯(lián)立可得 所以只有當時,T≈mg。
③A、平衡了摩擦力故,A不符合;
B、當F=0時,有加速度,說明平衡摩擦力過度,故B不符合。
C、由于沒有平衡摩擦力,說明當外力大于最大靜摩擦力時,小車才有加速度;故C正確。
D、圖發(fā)生彎曲說明加速度與外力不成正比,即沒有滿足Mm。
(3)①使用多用電表測電壓時,應該先機械調零,然后選擇適當?shù)臋n位,表筆接觸電池兩極(其中紅表筆接觸正極),待示數(shù)穩(wěn)定后讀數(shù)即可,故B正確,ACD錯誤.
②甲所示插座的電壓為220V交流電源,所以應把多用電表的選擇開關打到如圖乙所示的H位置。
③由圖示可知,A表筆與歐姆表內置電源負極相連,A表筆是紅表筆。歐姆表內阻: 。電流表示數(shù)為5mA時: ,解得:R1=150Ω,則5mA刻度處應標的電阻刻度為150Ω。指針指在電流表刻度的4mA處,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得: ,解得,電阻:=225Ω。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核電站核泄漏的污染物中含有碘131和銫137。碘131的半衰期約為8天,會釋放射線;銫137是銫133的同位素,半衰期約為30年,發(fā)生衰變時會輻射射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碘131釋放的射線由氦核組成,衰變的方程是
B. 碘131釋放的射線是電子流,衰變的方程是
C. 與銫137相比,碘131衰變更慢,且銫133和銫137含有相同的質子數(shù)
D. 銫137衰變時輻射出的光子能量小于可見光光子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一半徑R=1 m、圓心角等于143°的豎直圓弧形光滑軌道,與斜面相切于B處,圓弧軌道的最高點為M,斜面傾角θ=37°,t=0時刻有一物塊沿斜面上滑,其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變化規(guī)律如圖乙所示,若物塊恰能到達M點,取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
(1)物塊經過M點的速度大;
(2)物塊經過B點的速度大;
(3)物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手搖發(fā)電機產生正弦交流電,經理想變壓器給燈泡L供電。當線圈以角速度勻速轉動時,額定電壓為U的燈泡正常發(fā)光。己知發(fā)電機線圈的電阻為r,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的電阻為R,其它電阻不計,變壓器原線圈與副線圈的匝數(shù)比為n:1。則( )
A. 電壓表的讀數(shù)為
B. 原線圈中的電流為
C. 從中性面開始計時,原線圈輸入電壓瞬時值的表達式為
D. 發(fā)電機線圈中產生的電動勢有效值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用單分子油膜估測單分子的大小”的實驗中,按照酒精與油酸體積比為m∶n配制油酸酒精溶液,現(xiàn)用滴管滴取油酸酒精溶液,N滴溶液的總體積為V。
(1)用滴管將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淺盤,待穩(wěn)定后將油酸薄膜輪廓描繪在坐標紙上,如圖所示。已知坐標紙上每個小方格面積為S,則油膜面積為_________。
(2)估算油酸分子直徑的表達式為__________。(用題目中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電源電動勢為E,內阻為r,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為R,開關閉合,兩平行金屬板M、N之間存在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一帶正電的粒子恰好以速度v勻速穿過兩板,不計粒子重力。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將開關斷開,粒子將繼續(xù)沿直線勻速射出
B. 將磁場方向改成垂直于紙面向外,粒子將繼續(xù)沿直線勻速射出
C. 保持開關閉合,滑片P向下移動,粒子可能從N板邊緣射出
D. 保持開關閉合,滑片P的位置不動,將N板向下移動,粒子可能從M板邊緣射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勻強磁場垂直于金屬導軌平面向里,導體棒ab與導軌接觸良好,當導體棒ab在金屬導軌上做下述哪種運動時,能使閉合金屬線圈c向右擺動( )
A. 向右加速運動 B. 向右減速運動 C. 向左加速運動 D. 向左減速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質量分別為m和2m的A、B兩個木塊間用輕彈簧相連,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靠緊豎直墻.用水平力F將B向左壓,使彈簧被壓縮一定長度,靜止后彈簧儲存的彈性勢能為E.這時突然撤去F,關于A、B和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撤去F后,系統(tǒng)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
B. 撤去F后,A離開豎直墻前,系統(tǒng)動量不守恒,機械能守恒
C. 撤去F后,A離開豎直墻后,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值為E
D. 撤去F后,A離開豎直墻后,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值為E/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為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卮鹣铝袉栴}.
(1)下面列舉了該實驗的幾個操作步驟,其中操作不當的步驟是______.
A.用天平測出重錘的質量
B.按照圖示的裝置安裝器件
C.先釋放紙帶,后接通電源
D.測量紙帶上某些點間的距離
(2)若正確的操作完成實驗,正確的選出紙帶進行測量,量得連續(xù)三點A、B、C到第一個點O的距離如圖所示(相鄰計數(shù)點時間間隔為0.02 s),當?shù)刂亓铀俣鹊闹禐?/span>9.8 m/s2,那么(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①紙帶的______端與重物相連(選填“左”或“右”);
②打下計數(shù)點B時,重物的速度vB=______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