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向200.0mL某物質的量濃度的NaOH溶液中緩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充分反應.在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緩慢滴加2.0molL﹣1的鹽酸,所得氣體(不考慮溶解)的體積與滴加鹽酸的體積關系如圖(其中點A是線段OC上的動點):
(1)若OA=AC時,通入CO2后,所得溶液的溶質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
(2)若OA>AC時,OA段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點數(shù)值為80,C點數(shù)值為260,試確定通入CO2后得到的溶液溶質成 分及其物質的量濃度.(有幾種填幾種,不必填滿,成分用化學式表示)
①成分1:________________物質的量濃度:________
②成分2:_______________ 物質的量濃度:_________
③成分3:_______________ 物質的量濃度:_________
④成分4:______________ _物質的量濃度:_________
【答案】Na2CO3 2 OH﹣+H+=H2O CO32﹣+H+=HCO3﹣ 3 (順序可以顛倒) Na2CO3 0.8mol/L NaHCO3 1.0mol/L
【解析】
NaOH溶液中緩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充分反應,所得溶液,可以是碳酸鈉,還可以是碳酸氫鈉,還可以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或是碳酸氫鈉和碳酸鈉的混合物,與鹽酸先后發(fā)生的反應依次是:NaOH+HCl=NaCl+H2O,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以此解答。
(1) AC段有氣體二氧化碳生成,AC段的反應是NaHCO3+HCl═NaCl+H2O+CO2↑,根據(jù)碳元素守恒,若OA=AC,則OA段只發(fā)生Na2CO3+HCl═NaHCO3+NaCl反應,則通入CO2后,所得溶液的溶質成分是Na2CO3;
(2) AC段有氣體二氧化碳生成,AC段的反應是NaHCO3+HCl═NaCl+H2O+CO2↑,若OA>AC,則OA段依次發(fā)生NaOH+HCl=NaCl+H2O、Na2CO3+HCl═NaHCO3+NaCl反應,溶液的組成是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的化合物,OA段反應離子方程式依次是OH﹣+H+=H2O (4). CO32﹣+H+=HCO3﹣;
(3)若A點數(shù)值為80,C點數(shù)值為260,OA<AC,所以溶質是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在OA段發(fā)生反應是Na2CO3+HCl═NaHCO3+NaCl,消耗鹽酸的物質的量為:2.0mol/L×0.08L=0.16mol,所以碳酸鈉的物質的量是0.16mol,碳酸鈉的濃度是:0.8mol/L,在AC段消耗鹽酸的物質的量是2.0mol/L×(0.26-0.08)L=0.36mol,AC段發(fā)生的反應是NaHCO3+HCl═NaCl+H2O+CO2↑,OA段反應生成的碳酸氫鈉是0.16mol,所以原來的混合液中含有的碳酸氫鈉是0.36mol-0.16mol=0.20mol,所以碳酸氫鈉的濃度1.0mol/L。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2分)已知某溶液中存在OH-、H+、NH4+、Cl-四種離子,某同學推測其離子濃度大小順序有如下四種關系:
①c(Cl-)>c(NH4+)>c(H+)>c(OH-) ②c(Cl-)>c(NH4+)>c(OH-)>c(H+)
③c(NH4+)>c(Cl-)>c(OH-)>c(H+) ④c(Cl-)>c(H+)>c(NH4+)>c(OH-)
填寫下列空白:
(1)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種溶質,則該溶質是________,上述四種離子濃度的大小順序為________(選填序號)。
(2)若上述關系中③是正確的,則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若上述關系中④是正確的,則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
(3)若該溶液是由體積相等的稀鹽酸和氨水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則混合前c(HCl)________c(NH3·H2O)(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混合前酸中c(H+)和堿中c(OH-)的關系為c(H+)________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配制 100 個水分子含有 1 個鈉離子的溶液,90.9 g 水中需要投入鈉的質量是
A. 4.6 g B. 2.3 g C. 1.161 5 g D. 1.15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海洋植物如海帶和海藻中含有豐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離子的形式存在。實驗室里從海洋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
某化學興趣小組將上述流程②、③設計成如下圖所示操作。
已知過程②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l2+2KI===2KCl+I2
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提取過程①、③中實驗操作的名稱:①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在灼燒過程中,使用到的實驗儀器有酒精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泥三角外)。
(3)F中下層液體的顏色為________色,上層液體中溶質的主要成分為____________。
(4)從F中得到固態(tài)碘還需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安全氣囊逐漸成為汽車的標配,因為汽車發(fā)生劇烈碰撞時,安全氣囊中迅速發(fā)生反應:10NaN3+2KNO3=K2O+5Na2O+16N2↑,產生大量的氣體使氣囊迅速彈出,保障駕乘車人員安全。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中NaN3是氧化劑,KNO3是還原劑
B.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5
C.若有50.5 g KNO3參加反應,則有0.5mol N原子被還原
D.每轉移1 mol e,可生成標準狀況下N2的體積為2.24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一反應體系中有反應物和生成物共五種物質:O2、H2CrO4、Cr (OH)3、H2O、H2O2。 已知該反應中H2O2只發(fā)生如下過程:H2O2→O2
(1)該反應中的還原劑是______________。
(2)該反應中,發(fā)生還原反應的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
(3)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用單線橋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__________。
(4)如反應轉移了0.3 mol電子,則產生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體積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二元化合物X呈黑棕色晶體,易潮解,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熔點306℃,沸點315℃,400℃時存在二聚體。將X加熱到200℃以上釋放出一種單質氣體:取1.2000 g X,加熱完全分解為晶體B和氣體C;氣體C用足量KI溶液吸收,再用0.2500 mol/L Na2S2O3溶液進行滴定,消耗29.59 mL;晶體B可溶于水,所得溶液用0.0500 mol/L的K2Cr2O7溶液進行滴定,消耗24.66 mL。設分解反應轉移電子數(shù)為n,則X的摩爾質量為___________;滿足條件的X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為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分布情況,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 P、S、K、Ca、Zn屬于大量元素
B. 在非生物界中都能找到,體現(xiàn)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
C. Ⅱ和Ⅲ為生物體的必需元素,一旦缺乏就可能會導致相應的病癥
D. Ⅲ含量雖少,卻是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過氧化鈉常作漂白劑、殺菌劑、消毒劑。過氧化鈉保存不當容易吸收空氣中CO2而變質。
(1)某課外活動小組欲探究某過氧化鈉樣品是否已經變質,取少量樣品,溶解,加入__________溶液,充分振蕩后有白色沉淀,證明Na2O2已經變質。
(2)該課外活動小組為了粗略測定過氧化鈉的純度,他們稱取a g樣品,并設計用下圖裝置來測定過氧化鈉的質量分數(shù)。
①A中發(fā)生反應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將儀器連接好以后,必須進行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裝置出來的氣體是否需要干燥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
④寫出裝置C中發(fā)生的所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D中NaOH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實驗結束時,讀取實驗中生成氣體的體積時,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
a.直接讀取氣體體積,不需冷卻到室溫
b.上下移動量筒,使得E、F中液面高度相同
c.視線與凹液面的最低點相平讀取量筒中水的體積
⑦讀出量筒內水的體積后,折算成標準狀況下氧氣的體積為V mL,則樣品中過氧化鈉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______。
⑧實驗完成后E到F之間導管內殘留水的體積會使測量結果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