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9.在帶有活塞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Fe2O3+3H2═2Fe+3H2O,采取下列措施不能改變反應速率的是( 。
A.將Fe2O3粉碎B.保持容器體積不變,增加H2輸入量
C.充入N2,保持容器內壓強不變D.充入N2,保持容器內體積不變

分析 改變壓強、溫度、反應物濃度及加入催化劑、改變反應物接觸面積等都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將氧化鐵粉碎,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故A不選;
B.保持容器體積不變,增加H2輸入量,增大反應物濃度,增大反應速率,故B不選;
C.充入N2,保持容器內壓強不變,容器體積增大,導致氫氣濃度降低,反應速率降低,故C不選;
D.充入N2,保持容器內體積不變,氫氣的濃度不變,則反應速率不變,故D選;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因素,為高頻考點,溫度、反應物接觸面積等都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只有改變壓強能引起參加反應的物質濃度改變的才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注意CD的比較分析,為易錯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日常生活離不開洗滌.下列使用的洗滌劑不正確的是(  )
A.用純堿溶液清洗餐具上的油污B.用漂白液洗滌衣服上的字跡
C.用稀硫酸清洗水壺里的水垢D.用汽油清洗皮膚上的油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所示,兩圓圈相交的部分表示圓圈內的物質相互發(fā)生的反應.已知鈉及其氧化物的物質的量均為0.1mol,水的質量為100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③最多能產生0.05molO2
B.反應①的離子方程式為Na+2H2O=Na++2OH-+H2
C.①、②、③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D.①、②、③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常溫下,將充滿等體積混合氣體的試管倒立在水槽中,試管內氣體體積不會明顯減少的一組是( 。
 ①
 NO、O2C2Hx、H2 NO2、O2 Cl2、SO2  NH3、O2CO、O2 
A.②⑥B.②④C.③⑤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大多以化合態(tài)存在,而我們在生產生活中需許多單質如金屬鐵、單質氯等.試想,如果把某元素由化合態(tài)變?yōu)橛坞x態(tài),則它( 。
A.一定被氧化B.一定得到電子
C.有可能被氧化,也有可能被還原D.一定由高價變?yōu)榱銉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地球上99%溴蘊藏在大海中,故溴被稱為“海洋元素”
B.高壓鈉燈發(fā)出的黃光射程特別遠,故常用于道路與廣場的照明
C.碳酸氫鈉可與鹽酸反應,故可作治療胃酸過多的藥劑
D.利用光線在硅晶體內的全反射現(xiàn)象,可以制備光導纖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溫室效應”是全球關注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CO2是目前大氣中含量最高的一種溫室氣體,控制和治理CO2是解決溫室效應的有效途徑.將CO2轉化成有機物可有效實現(xiàn)碳循環(huán).CO2轉化成有機物的例子很多,如:
①6CO2+6H2O$\stackrel{光合作用}{→}$C6H12O6+6O2   
②CO2+3H2$→_{△}^{催化劑}$CH3OH+H2O
③CO2+CH4$→_{△}^{催化劑}$CH3COOH         
④2CO2+6H2$→_{△}^{催化劑}$CH2═CH2+4H2O
關于以上反應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反應①是最節(jié)能的,同時原子利用率最高
B.反應①是最節(jié)能的,反應③的原子利用率最高
C.在反應②中,CO2作為氧化劑
D.反應④得到的產物可以作為生產塑料的原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化學實驗中安全意識是重要的科學素養(yǎng),下列實驗操作或事故處理操作中正確的是( 。
A.酒精燈不慎碰倒起火時可用水撲滅
B.不慎將酸濺到眼中,應立即用水沖洗,邊洗邊眨眼睛
C.配制硫酸溶液時,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攪拌條件下加入濃硫酸
D.做“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先加熱再通氫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在無色溶液里能大量共存,但加入鹽酸后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A.Fe3+、K+、Ag+、NO3-、B.Na+、K+、CO32-、C1-
C.NH4+、Al3+、Cl-、NO3-D.Mg2+、Na+、CO32-、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