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9世紀初,化學家維勒提出了有機化學的概念
B.同位素示蹤法是科學家經(jīng)常使用的研究化學反應歷程的手段之一
C.測定有機化合物中碳、氫元素質量分數(shù)的方法最早由維特里希提出的
D.甲烷與氯氣在光照下發(fā)生鹵代反應,其機理是甲烷在光照條件下形成自由基(CH3.),甲基自由基與氯氣分子發(fā)生碰撞,從氯氣分子中奪一個氯原子,生成一氯甲烷。
B

試題分析:A、19世紀初,化學家貝采利烏斯提出了有機化學的概念,錯誤;B、同位素示蹤法用于反應機理的研究,是科學家經(jīng)常使用的研究化學反應歷程的手段之一,正確;C、測定有機化合物中碳、氫元素質量分數(shù)的方法最早由李比希提出的,錯誤;D、甲烷的鹵代反應的機理是氯氣在光照下形成自由基(Cl·),錯誤,答案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每組中各有三對物質,它們都能用分液漏斗分離的是              (      )
A.乙酸乙酯和水,酒精和水,植物油和水B.四氯化碳和水,溴苯和水,硝基苯和水
C.甘油和水,乙酸和水,乙酸和乙醇D.汽油和水,苯和甲苯,己烷和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現(xiàn)有溴苯、乙醇、甲苯、己烯四種液體,只用一種試劑就可以將它們區(qū)別開,這種試劑是(     )
A.溴水B.食鹽水C.NaOH溶液D.酸性KMn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100°C時,兩種烴蒸氣組成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后所得CO2和H2O的物質的量隨混合烴的總物質的量的變化如圖所示。則下列對該混合烴組成的判斷正確的是(  )
A.一定含有甲烷B.一定含有乙烯C.一定含有苯D.一定不含乙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為測定某有機化合物A的結構,進行如下實驗。
【分子式的確定】
(1)將有機物A置于氧氣流中充分燃燒,實驗測得:生成5.4 g H2O和8.8 g CO2,消耗氧氣6.72 L(標準狀況下)。則該物質中各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是    ;
(2)質譜儀測定該有機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6,則該物質的分子式是       ;
(3)根據(jù)價鍵理論,預測A的可能結構并寫出結構簡式:       
【結構式的確定】
(4)經(jīng)測定,有機物A分子內(nèi)有3種氫原子,則A的結構簡式為       。
【性質實驗】
(5)A在一定條件下脫水可生成B,B可合成包裝塑料C,請寫出B轉化為C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6)體育比賽中當運動員肌肉扭傷時,隊醫(yī)隨即用氯乙烷(沸點12.27℃)對受傷部位進行局部冷凍麻醉。請用B選擇合適的方法制備氯乙烷,要求原子利用率為100%,請寫出制備反應的方程式:       。
(7)A可通過糧食在一定條件下制得,由糧食制得的A在一定溫度下密閉儲存,因為發(fā)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而變得更醇香。請寫出最后一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把a mol H2和b mol C2H4混合,在一定條件下使它們發(fā)生反應生成w mol C2H6,將反應后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消耗氧氣的物質的量為       (  )
A.(a+3b)molB.(+3b)mol
C.(+3b+w)molD.(+3b-w)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鑒別方法或除雜可行的是(   )
A.用新制的氫氧化銅鑒別乙醛、甲酸、乙酸、己烯
B.用溴水鑒別乙醇、苯、環(huán)己烯、苯酚,甲苯
C.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加入溴水后過濾
D.檢驗丙烯醛(CH2=CHCHO)中的醛基,加入溴水,若溴水褪色,則證明含有醛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x、y、z三種物質的分子組成分別符合烷烴、烯烴、炔烴的通式,若在一定條件下V L
的x、y、z的混合氣體可與V L H2發(fā)生加成反應,則混合氣體中x、y、z的體積比可能是
①1:1:1  、1:2:3  ③1:4:1  、3:2:1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紅外光譜儀、核磁共振儀、質譜儀都可用于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分析
B.1mol乙烯與Cl2完全加成,然后與Cl2發(fā)生取代反應,一共需要氯氣6mol
C.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因此苯不能發(fā)生氧化反應
D.維勒用無機物合成了尿素,突破了無機物與有機物的界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