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碳技術是指從空氣中捕獲CO2的技術。目前NH3已經(jīng)被用作工業(yè)捕碳劑。下列物質中不能作為捕碳劑的是
A.Na2CO3 B.H2NCH2CH2NH2 C.(NH4)2CO3 D.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寧夏高三上第二次適應性考試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研究反應物的化學計量數(shù)與產(chǎn)物之間的關系時,使用類似數(shù)軸的方法可以收到的直觀形象的效果。下列表達不正確的是
A.密閉容器中CuO和C高溫反應的氣體產(chǎn)物:
B.Fe在Cl2中的燃燒產(chǎn)物:
C.AlCl3溶液中滴加NaOH后鋁的存在形式:
D.氨水與SO2反應后溶液中的銨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江西省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過碳酸鈉(2Na2CO3•3H2O2)是由Na2CO3與H2O2復合而形成的一種固體放氧劑,同時具有Na2CO3和H2O2雙重性質?捎糜谙礈臁⒓徔、醫(yī)藥、衛(wèi)生等領域.工業(yè)上常以過碳酸鈉產(chǎn)品中活性氧含量([O]%= ×100來衡量其優(yōu)劣,13%以上為優(yōu)等品。一種制備過碳酸鈉的工藝流程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過碳酸鈉受熱易分解,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穩(wěn)定劑及反應溫度等因素對產(chǎn)品質量有很大影響.
①下列試劑中,可能用作“穩(wěn)定劑”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MnO2 b.KI c.Na2SiO3 d.FeCl3
②反應溫度對產(chǎn)品產(chǎn)率(y%)及活性氧含量的影響如下圖所示.要使產(chǎn)品達到優(yōu)等品且產(chǎn)率超過90%合適的反應溫度范圍是_______________.
③“結晶”時加入NaCl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
(3)“母液”中可循環(huán)利用的主要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產(chǎn)品中活性氧含量的測定方法:稱量0.1600g樣品,在250mL錐形瓶中用100mL 0.5mol•L-1硫酸溶解完全,立即用0.02000mol•L-1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淺紅色且半分鐘內(nèi)不褪色即為終點,平行三次,消耗KMnO4溶液的平均體積為26.56mL。另外,在不加樣品的情況下按照上述過程進行空白實驗,消耗KMn04溶液的平均體積為2.24mL.
①過碳酸鈉與硫酸反應,產(chǎn)物除硫酸鈉和水外,還有_______________.
②測定時,若用工業(yè)鹽酸代替硫酸,分析對測定結果的影響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及其原因____________.
③該樣品的活性氧含量為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江西省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標準狀況下,向100 mL H2S飽和溶液中通入SO2氣體,所得溶液pH變化如圖中曲線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b點水的電離程度比c點水的電離程度大
B.氫硫酸的酸性比亞硫酸的酸性強
C.原H2S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05 mol·L-1
D.a(chǎn)點對應溶液的導電性比d點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江西省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室溫時,在容積為amL的試管中充滿NO2氣體,然后倒置在水中到管內(nèi)水面不再上升時為止;再通入bmLO2,則管內(nèi)液面又繼續(xù)上升,測得試管內(nèi)最后剩余氣體為cmL,且該氣體不能支持燃燒。則a、b、c的關系是
A.a(chǎn)=4b+3c B.a(chǎn)=4b+c C.a(chǎn):b=4:1 D.a(chǎn):b=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23Na37Cl中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之比是7:8 | |
B. | KIO3和NaHSO3都是強電解質 | |
C. | KIO3作氧化劑發(fā)生氧化反應 | |
D. | 生成1mo1KI時,轉移6mo1電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