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針對下列9種元素,完成以下各小題
周期 | IA | ⅡA | ⅢA | ⅣA | ⅥA | ⅦA | O | |
2 | ① | ② | ③ | |||||
3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1)常見單質(zhì)為有色氣體的元素是_______(填名稱)。
(2)用電子式表示元素④和⑨形成化合物的過程_________。
(3)最高價氧化物對應(yīng)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強的是_________(填化學(xué)式)。
(4)④和⑥兩者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yīng)的水化物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
(5)⑦的單質(zhì)的用途正確的是_____。
A.光導(dǎo)纖維 B.太陽能電池 C.普通玻璃 D.計算機芯片
(6)元素①和⑦非金屬性較強的是____(填寫元素符號),寫出一個能表示二者非金屬性強弱關(guān)系的化學(xué)方程式為:_______ 。
【答案】(1)氯 (2)(3)HClO4
(4)Al(OH)3+OH-=AlO2-+2H2O(5)BD(6)C;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解析】
試題根據(j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判斷①為碳元素,②為氮元素,③為氧元素,④為鈉元素,⑤為鎂元素,⑥為鋁元素,⑦為硅元素,⑧為硫元素,⑨為氯元素。(1)常溫下,氯氣為黃綠色氣體,單質(zhì)為有色氣體的元素是氯。(2)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為。(3)最高價氧化物對應(yīng)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強的是HClO4。(4)氫氧化鈉溶液與氫氧化鋁反應(yīng)生成偏鋁酸鈉和水,離子方程式為Al(OH)3+OH-=AlO2-+2H2O。(5)硅單質(zhì)可用作太陽能電池和計算機芯片,選BD。(6)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屬性逐漸減弱,碳元素和硅元素中非金屬性較強的是C,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強,可利用反應(yīng):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證明。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研究小組同學(xué)在實驗室用鹵塊制備少量Mg(ClO3)2·6H2O,其流程如圖所示:
已知:①鹵塊主要成分為MgCl2·6H2O,含有MgSO4、FeCl2等雜質(zhì)。
②四種化合物的溶解度(S)隨溫度(T)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③形成氫氧化物沉淀時,不同離子對應(yīng)溶液的pH如下:Fe2+開始沉淀的pH為5.8,完全沉淀的pH為8.8;Fe3+開始沉淀的pH為1.1,完全沉淀的pH為3.2;Mg2+開始沉淀的pH為8.2,完全沉淀的pH為11。
④可選用的試劑:H2O2、稀硫酸、KMnO4溶液、MgCl2溶液、MgO。
(1)步驟X包含的操作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過濾洗滌并干燥。
(2)加入BaCl2溶液沉淀后需經(jīng)過兩步實驗步驟才進行下步反應(yīng),請寫出這兩步實驗步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NaClO3飽和溶液發(fā)生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將Mg(ClO3)2加入到含有KSCN的FeSO4溶液中立即出現(xiàn)紅色,寫出相關(guān)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還原性:Fe2+>Br-。向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3.36L(標準狀況)Cl2,反應(yīng)后的溶液中Cl-和Br-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相等,則原溶液中FeBr2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 )
A. 2 mol·L-1 B. 1.5 mol·L-1 C. 1 mol·L-1 D. 0.75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中兩種物質(zhì)作用時,反應(yīng)條件或反應(yīng)物用量改變,對生成物沒有影響的是
A. Na與O2 B. NaOH溶液與CO2
C. Na2O2與CO2 D. AlCl3溶液與NaOH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對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是防止水體污染、改善水質(zhì)的主要措施。
(1)含氰廢水中的CN-有劇毒。在微生物的作用下,CN-能夠被氧氣氧化成HCO3-,同時生成NH3,該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
(2)高鐵酸鈉(Na2FeO4)是一種多功能、高效無毒的新型綠色水處理劑。
① Na2FeO4中鐵元素的化合價是______價。
② 用Na2FeO4給水消毒、殺菌時得到的Fe3+可以凈水,F(xiàn)e3+凈水原因是_______(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③ 工業(yè)上可用FeCl3、NaOH 、NaClO三種物質(zhì)在一定條件下反應(yīng)制得Na2FeO4,完成下列化學(xué)方程式:2FeCl3 +10NaOH+3NaClO=2_____+5_____+9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將NaAlO2、Ba(OH)2、NaOH配成100.0 mL混合溶液,向該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生成沉淀的物質(zhì)的量n(沉淀),與通入CO2的物質(zhì)的量n(CO2)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P點的值為0.6
B. 混合溶液中c(NaOH)+c(NaAlO2)=4.0 mol/L
C. bc段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方程式為:NaOH+CO2=NaHCO3
D. cd段表示Al(OH)3沉淀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最常見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可由鄰苯二甲酸酐與正丁醇在濃硫酸共熱下反應(yīng)制得,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及裝置圖(部分裝置省略)如下:
已知:正丁醇沸點118℃,純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是無色透明、具有芳香氣味的油狀液體,沸點340℃,酸性條件下,溫度超過180℃時易發(fā)生分解,鄰苯二甲酸酐、正丁醇、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實驗操作流程如下:
①三頸燒瓶內(nèi)加入30g鄰苯二甲酸酐16g正丁醇以及少量濃硫酸。
②攪拌,升溫至105℃,持續(xù)攪拌反應(yīng)2小時,升溫至140℃。攪拌、保溫至反應(yīng)結(jié)束。
③冷卻至室溫,將反應(yīng)混合物倒出,通過工藝流程中的操作X,得到粗產(chǎn)品。
④粗產(chǎn)品用無水硫酸鎂處理至澄清→取清液(粗酯)→圓底燒瓶→減壓蒸餾
請回答以下問題:
(1)儀器a的名稱______________,鄰苯二甲酸酐、正丁醇和濃硫酸的加入順序有嚴格的要求,請問濃硫酸是在_____________(填最前、最后或中間)加入。
(2)步驟②中不斷從分水器下部分離出產(chǎn)物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判斷反應(yīng)已結(jié)束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反應(yīng)的第一步進行得迅速而完全,第二步是可逆反應(yīng),進行較緩慢,為提高反應(yīng)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A.增大壓強 B.增加正丁醇的量 C.分離出水 D.加熱至200℃
(4)操作X中,應(yīng)先用5%Na2CO3溶液洗滌粗產(chǎn)品,純堿溶液濃度不宜過高,更不能使用氫氧化鈉,若使用氫氧化鈉溶液,對產(chǎn)物有什么影響?(用化學(xué)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粗產(chǎn)品提純流程中采用減壓蒸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測定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方法,可以檢驗所得產(chǎn)物是否純凈,現(xiàn)代分析方法中測定有機物相對分子質(zhì)量通常采用的儀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鹵水點豆腐和靜電除塵都應(yīng)用了膠體聚沉的性質(zhì)
B.工業(yè)上常利用鋁熱反應(yīng)冶煉難熔的金屬,如釩、鉻、錳等
C.合金的熔點一般比組成成分的金屬熔點都高
D.水泥、玻璃、陶瓷等硅酸鹽工業(yè)產(chǎn)品的共同原料為石灰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氨的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氨因為有刺激性氣味,因此不用來作制冷劑
B. 氨具有還原性,可以被氧化為NO
C. 氨極易溶于水,因此氨水比較穩(wěn)定(不容易分解)
D. 氨溶于水顯弱堿性,因此可使石蕊試液變?yōu)榧t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