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化學與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能源、環(huán)境、工業(yè)生產(chǎn)以及日常生活等都離不開化學。
(1)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最直接的危害是造成大氣污染,如“溫室效應(yīng)”、“酸雨”等都與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有關(guān)。為了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燒時向大氣排放的SO2,國際上最新采用“飽和亞硫酸鈉溶液吸收法”,請寫出有關(guān)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燃煤過程中生成的SO2會與NaCl等物質(zhì)發(fā)生反應(yīng),生成硫酸鹽和Cl2。若生成Cl222.4L(標況)時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為4×6.02×1023,該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是 。
(3)三硅酸鎂(Mg2Si3O8·nH2O)難溶于水,在醫(yī)藥上可做抗酸劑。它除了可以中和胃液中多余酸之外,生成的H2SiO3還可覆蓋在有潰瘍的胃表面,保護其不再受刺激。三硅酸鎂與鹽酸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將0.184 g三硅酸鎂加到50 mL 0.1 mo1·L-1鹽酸中,充分反應(yīng)后,濾去沉淀,以甲基橙為指示劑,用 0.1 mo1·L-1NaOH溶液滴定剩余的鹽酸,消耗NaOH溶液30 mL,則Mg2Si3O8·nH2O的n值為________________。(注:Mg2Si3O8的摩爾質(zhì)量為260 g·mol-1)
【答案】(1)SO2+Na2SO3+H2O=2NaHSO3
(2)2NaCl+SO2+O2Na2SO4+Cl2
(3)Mg2Si3O8·nH2O+4HCl=3H2SiO3+2MgCl2+(n-1)H2O 6
【解析】
試題分析:(1)飽和亞硫酸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亞硫酸氫鈉的方程式為SO2+Na2SO3+H2O=2NaHSO3;SO2會與NaCl等物質(zhì)發(fā)生反應(yīng),生成硫酸鹽和Cl2,根據(jù)電子守恒,可知有氧氣參加反應(yīng),方程式為2NaCl+SO2+O2Na2SO4+Cl2。
(3)三硅酸鎂與鹽酸反應(yīng)生成硅酸沉淀,根據(jù)元素守恒化學方程式為Mg2Si3O8·nH2O+4HCl=3H2SiO3+2MgCl2+(n-1)H2O;根據(jù)化學方程式,設(shè)0.184gMgSi3O8nH2O的物質(zhì)的量是x,得:
解得x=0.0005mol,所以Mg2Si3O8nH2O的摩爾質(zhì)量是368g/mol,
Mg2Si3O8的摩爾質(zhì)量為260g/mol,所以18n=108,即n=6。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元素中,占細胞總量97%的一組是( )
A. C、H、O、N、P、S B. C、Fe、K、Ca、B.Mg
C. N、P、S、K、Ca、Mg D. Fe、Mn、B.Zn、Cu、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元素鉻(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藍紫色)、Cr(OH)4(綠色)、Cr2O72(橙紅色)、CrO42(黃色)等形式存在,Cr(OH)3為難溶于水的灰藍色固體,回答下列問題:
(1)Cr3+與Al3+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過量,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
(2)CrO42和Cr2O72在溶液中可相互轉(zhuǎn)化。室溫下,初始濃度為1.0 mol·L1的Na2CrO4溶液中c(Cr2O72)隨c(H+)的變化如圖所示。
①用離子方程式表示Na2CrO4溶液中的轉(zhuǎn)化反應(yīng)____________。
②由圖可知,溶液酸性增大,CrO42的平衡轉(zhuǎn)化率_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根據(jù)A點數(shù)據(jù),計算出該轉(zhuǎn)化反應(yīng)的平衡常數(shù)為__________。
③升高溫度,溶液中CrO42的平衡轉(zhuǎn)化率減小,則該反應(yīng)的ΔH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在化學分析中采用K2CrO4為指示劑,以AgNO3標準溶液滴定溶液中的Cl,利用Ag+與CrO42生成磚紅色沉淀,指示到達滴定終點。當溶液中Cl恰好完全沉淀(濃度等于1.0×105 mol·L1)時,溶液中c(Ag+)為______________ mol·L1,此時溶液中c(CrO42)等于_______________ mol·L1。(已知Ag2 CrO4、AgCl的Ksp分別為2.0×1012和2.0×1010)。
(4)+6價鉻的化合物毒性較大,常用NaHSO3將廢液中的Cr2O72還原成Cr3+,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把500 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鈉的溶液,恰好使鋇離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銀的溶液,恰好使氯離子完全沉淀。其它三份留待其它實驗使用。則該混合溶液中鉀離子濃度為( )
A.0.1(b-2a) mol·L-1
B.10(2a-b) mol·L-1
C.10(b-a) mol·L-1
D.10(b-2a)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條件下,將C(s)和H2O(g)分別加入甲、乙兩個密閉容器,發(fā)生反應(yīng):C(s)+2H2O(g) CO2(g)+2H2(g),其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1)T1 _________T2 (填“>”、“<”或“=”)
(2)達到平衡后,保持溫度和體積不變,向甲容器內(nèi)再充入0.8molH2O和3.2molH2,則此時V正________V逆(填“>”、“<”或“=”)
(3)在密閉恒容的容器中,能表示上述反應(yīng)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_______.
A.V逆(CO2)=2V正(H2)
B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C.c(H2O):c(CO2):c(H2)=2:1:2
D.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保持不變
(4)某同學為了研究反應(yīng)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測得逆反應(yīng)速率與時間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
可見在t1、t3、t5、t7時反應(yīng)都達了到平衡狀態(tài),如果t2、t4、t6、t8時都只改變了一個反應(yīng)條件,則t6時刻改變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則從t1到t8哪個時間段H2O (g)的平衡轉(zhuǎn)化率最低_________,(填“t1~t2,以此類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工業(yè)生產(chǎn)的主要反應(yīng)中,涉及置換反應(yīng)的是
A. 生產(chǎn)粗硅 B. 海水提鎂
C. 電解冶鋁 D. 生產(chǎn)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 NaHS溶液水解的方程式為:HS﹣+H2OS2﹣+H3O+
B. 向H218O中投入Na2O2固體:2H218O+2Na2O2═4Na++4OH﹣+18O2↑
C. 在100 mL 2 mol/L FeBr2溶液中通入4.48 L氯氣(標況下),充分反應(yīng):2Fe2++2Br﹣+2Cl2=2Fe3++Br2+4Cl-
D. 用惰性電極電解飽和氯化鈉溶液:2Cl﹣+2H+H2↑+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W、X、Y、Z是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電子層數(shù)的2倍.Y是金屬,可以和X形成1:1和2:1兩種化合物.Z的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的代數(shù)和為4.
(1)寫出WX2的電子式 .
(2)用元素符號表示X、Y、Z原子半徑由大到小的順序 > > .
(3)含1molZ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yīng)水化物的稀溶液與足量Y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yīng)水化物的稀溶液反應(yīng)放出熱量114.6kJ,寫出此反應(yīng)的熱化學方程式: .
(4)在一定量Y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yīng)水化物的稀溶液中通入過量WX2,用離子濃度表示該溶液中的電荷守恒 .
(5)Y2ZX4與WX、H2在高溫和鐵做催化劑條件下反應(yīng),0.1molY2ZX4參加反應(yīng)轉(zhuǎn)移0.8mol電子,消耗標況下H2的體積為4.48L,該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guān)于氨基酸和蛋白質(zhì)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則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
B. 分子式為C63H105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肽鍵17個
C. 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中失去的H2O中的氫來源于氨基和羧基中的氫
D. 如果有足量的三種氨基酸甲、乙、丙,則他們能形成三肽種類最多有6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