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關于各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圖①表示向明礬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產(chǎn)生沉淀的量關系曲線

B.圖②表示向含有等物質的量的NaOH和Na2CO3溶液中加入鹽酸放出CO2的關系曲線

C.圖③表示向含有等物質的量的NaOH和Ca(OH)2溶液中通入CO2的產(chǎn)生沉淀關系曲線

D.圖④表示向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產(chǎn)生沉淀的量關系曲線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省高二下學期期末理科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天然蛋白質溶液屬于膠體,可以用丁達爾實驗檢驗

B.石油裂解的僅為了得到更多的汽油

C.蛋白質溶液中加入甲醛可以產(chǎn)生沉淀,加水不溶解

D.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與氯氣在光照條件下發(fā)生取代反應生成四種氯代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福建省高一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事實不能作為實驗判斷依據(jù)的是( )

A.鈉和鎂分別與冷水反應,判斷鈉和鎂金屬性強弱

B.在MgCl2與AlCl3溶液中分別加入過量的氨水,判斷鎂與鋁的金屬性強弱

C.硫酸與碳酸的酸性比較,判斷硫與碳的非金屬性強弱

D.Br2與I2分別與足量的H2反應的難易,判斷溴與碘的非金屬活動性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福建省高一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化學用語書寫正確的是( )

A.乙烯的結構簡式:CH2CH2

B.次氯酸的結構式:H—O—Cl

C.NH4Cl的電子式:

D.硝基苯的結構簡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西省高二下學期第四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常溫下,下圖表示向10mLpH=3的A溶液中加水稀釋到V1mL溶液pH的變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若V1=100,則稀釋前A的濃度一定是0.001mol/L

B.若A為NH4Cl和HCl的混合溶液,則V1一定大于100

C.a點水的電離程度一定小于b點

D.若A為NH4Cl和NH3·H2O的混合溶液,則溶液中c(NH4+)>c(Cl-)>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西省高二下學期第四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對于下列事實的解釋正確的是( )

A. 氫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說明氫氟酸具有強酸性

B. 濃硝酸在光照下顏色變黃,說明濃硝酸具有強氧化性

C. 常溫下濃硫酸可用鋁罐貯存,說明鋁與濃硫酸不反應

D. 氨水中可使酚酞試劑變?yōu)榧t色,說明氨水顯堿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省邯鄲市高二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在稀硫酸中,KMnO4和H2O2能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反應:H2O2-2e-===2H++O2↑

還原反應:MnO4-+5e-+8H+===Mn2++4H2O

(1)寫出該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應中氧化劑是________;被氧化元素是__________;若有0.5 mol H2O2參加此反應,電子轉移個數(shù)為____________。

(3)若KMnO4的量不足,在Mn2+的催化作用下,H2O2仍能分解,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時若有0.5 mol H2O2發(fā)生分解,電子轉移個數(shù)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省邯鄲市高二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飽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膠體

B. 明礬能水解生成Al(OH)3膠體,可用作凈水劑

C. 沸水中滴加適量飽和FeCl3溶液,形成帶電的膠體,導電能力增強

D. “血液透析”利用了膠體的性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福建省廈門市高二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氨水滴加到盛有AgCl的試管中直至AgCl完全溶解,對上述過程的有關解釋或敘述正確的是( )

A.所得溶液中c(Ag+ )· c(Cl-)>Ksp(AgCl)

B.上述實驗說明Cl-與NH間有很強的結合力

C.所得溶液中形成了難電離的物質

D.上述過程中NH3·H2O的電離常數(shù)增大[K]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