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定量的Fe、FeO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20mL 4mol/L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1.344L NO(標準狀況)。往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無紅色出現。若用足量的CO在加熱下還原相同質量的混合物,最終得到鐵的物質的量為( )
A.0.21mol B.0.24mol C.0.16mol D.0.14mol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寧夏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若在加入鋁粉能放出氫氣的溶液中,分別加入下列各組離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H4+ NO3- CO32- Na+ B.Na+ Ba2+ Mg2+ HCO3-
C.NO3- Ca2+ K+ Cl- D.NO3- K+ [Al(OH)4]- 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河北省高二上開學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難失電子的原子,獲得電子的能力一定強
B. 易得電子的原子所形成的簡單陰離子,其還原性一定強
C. 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化合,易形成離子鍵
D. 電子層結構相同的不同離子,核電荷數越多,半徑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一上開學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某同學實驗探究氨氣的還原性并進行系列實驗。
(1)將光亮的紫紅色銅絲繞幾圈后,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等銅絲變黑后,趁熱將銅絲插入疏松的氯化銨晶體里,即刻發(fā)現有白色煙霧生成,拿出銅絲后,銅絲又轉變?yōu)楣饬恋淖霞t色。在焊接銅器時用氯化銨除去銅器表面的氧化銅即利用了該原理,請完成該反應:
______CuO+_____NH4Cl=_____Cu+CuCl2+___________N2↑+_______( )
(2)利用下列裝置,進行與金屬氧化物MxOy反應生成M、H2、 H2O,通過測量生成水的質量來測定M的相對原子質量。a中試劑是濃氨水。
①儀器a的名稱為________,儀器b中裝入的試劑可以是______。
②按氣流方向正確的裝置連接(填序號,裝置可重復使用):________。
③實驗結束時,應首先_______(填序號)。
I.熄滅A裝置的酒精燈
II.停止從a中滴加液體
④若實驗中準確稱取金屬氧化物的質量為mg,完全反應后,測得生成水的質量為ng,則M的相對原子質量為_____(用x、y、m、n的式子表示)。
(3)若金屬氧化物MxOy為Fe2O3,將反應后固體溶于稀硫酸,然后滴加KSCN溶于沒發(fā)現明顯變化。推測該固體成分可能是(將化學式填入下表,你認為有幾種可能填幾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一上開學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我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因為發(fā)現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和醫(yī)學獎。已知二羥甲戊酸【CH2OHC(CH3)(OH)CH2CH2COOH】是生物合成青蒿素的原料之一,下列關于二羥甲戊酸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與乙醇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產物的分子式為C8H18O4
B.能發(fā)生加成反應,不能發(fā)生取代反應
C.在銅催化下可以與氧氣發(fā)生反應
D.標準狀況下1mol該有機物可以與足量金屬鈉反應產生22.4L 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一上開學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常溫常壓下,46g有機物C2H6O中含有極性共價鍵的數目一定為7NA
B.標準狀況下,22.4L四氯化碳中所含有的共價鍵數目為4NA
C.常溫常壓下,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氣體中含有的原子總數為3NA
D.標準狀況下,1mol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數目為3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重慶一中高三上學期開學測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應用利用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是
A.用“84消毒液”進行消毒 B.用濃硫酸干燥二氧化硫氣體
C.用活性炭吸附新裝修居室里的有害氣體 D.用小蘇打治療胃酸過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河北省高二上9月調研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鐵片與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時,下列措施不能使氫氣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加熱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濃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鐵片,改用鐵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