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苯乙酮常溫下為無色晶體或淺黃色油狀液體,是山楂、含羞草、紫丁香等香精的調(diào)合原料,并廣泛用于皂用香精和煙草香精中,可由苯經(jīng)下述反應制備:

+(CH3CO)2O +CH3COOH

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A.氣態(tài)苯乙酮的密度是氣態(tài)乙酸密度的2

B.1mol苯所含的化學單鍵數(shù)目為12 NA

C.0.5mol乙酸酐中含有的電子數(shù)目為27 NA

D.1L2mol/LCH3COOH溶液與足量鈉反應生成的氣體分子數(shù)為NA

【答案】C

【解析】

A.氣態(tài)苯乙酮的摩爾質(zhì)量為120g/mol,氣態(tài)乙酸的摩爾質(zhì)量為60g/mol,根據(jù)ρ=,二者氣態(tài)物質(zhì)的狀態(tài)條件未知,體積無法確定,則密度無法確定,故A錯誤;

B.苯的結(jié)構(gòu)中,只有碳氫單鍵,碳碳之間是一種介于單鍵與雙鍵之間的一種特殊鍵,則1個苯分子中有6個單鍵,1mol苯中含有6mol單鍵即6 NA個,故B錯誤;

C.一個乙酸酐分子中含有54個電子,1mol乙酸酐分子中含有54mol電子,則0.5mol乙酸酐中含有27mol電子,即電子數(shù)目為27 NA,故C正確;

D1L2mol/LCH3COOH的物質(zhì)的量為2mol,與鈉反應生成氫氣1mol,足量鈉,醋酸消耗完可繼續(xù)與水反應,則生成的氣體分子數(shù)大于NA個,故D錯誤;

答案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碳碳單鍵可以旋轉(zhuǎn),結(jié)構(gòu)簡式為 的烴,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分子中最多有6個碳原子處于同一直線上

B. 該烴苯環(huán)上的一氯代物有3

C. 分子中至少有12個碳原子處于同一平面上

D. 該烴屬于苯的同系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濃度的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NH3H2ONH4++OH-,若想增大NH4+的濃度,而不增加OH-的濃度,應采取的措施是(  )

①適當升高溫度 ②加入NH4Cl 固體 ③通入NH3 ④加入少量鹽酸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室溫下向10mL 0.1molL-1NaOH溶液中加入0.1molL-1的一元酸HA溶液pH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點所示溶液中c(Na+)>c(A-)>c(H+)>c(HA)

B. b點所示溶液中c(A-)>c(HA)

C. pH=7時,c(Na+)=c(A-)+c(HA)

D. a、b兩點所示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溴苯是一種用來合成醫(yī)藥、農(nóng)藥的重要原料,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用如圖裝置制取溴苯。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在A下端活塞關(guān)閉的前提下,再將混合液慢慢滴入反應器A中。

1)寫出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結(jié)束時,打開A下端的活塞,讓反應液流入B中,充分振蕩,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證明苯和液溴發(fā)生的是取代反應,而不是加成反應,可向試管D中加入______溶液,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能證明;或者向試管D中加入______溶液,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能源短缺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甲醇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具有廣泛的開發(fā)和應用前景。

(1)工業(yè)上一般采用下列兩種反應合成甲醇:

反應Ⅰ:CO(g)+2H2(g)CH3OH(g)H1

反應Ⅱ:CO2(g)+3H2(g)CH3OH(g)+H2O(g)H2

①上述反應符合原子經(jīng)濟原則的是________(“I””);

②下表所列數(shù)據(jù)是反應I在不同溫度下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

溫度

250

300

350

K

2.041

0.270

0.012

由表中數(shù)據(jù)判斷H1________0 (“=””);

③某溫度下,將2mol CO6mol H2充入2L的密閉容器中,充分反應,達到平衡后,測得c(CO)=0.2mol/L,則CO的轉(zhuǎn)化率為________,此時的溫度為________(從上表中選擇)

(2)已知在常溫常壓下:

2CH3OH(l)+3O2(g)=2CO2(g)+4H2O(g) H=1275.6kJ/mol

2CO(g)+O2(g)=2CO2(g) H=566.0kJ/mol

H2O(g)=H2O(l) H=44.0kJ/mol

寫出甲醇不完全燃燒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態(tài)水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3)某實驗小組依據(jù)甲醇燃燒的反應原理,設計如圖所示的電池裝置。

①該電池正極的電極反應為___________;

②工作一段時間后,測得溶液的pH減小,該電池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開發(fā)清潔能源是當今化工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二甲醚(CH3OCH3)在未來可能替代柴油和液化氣作為潔凈液體燃料使用,工業(yè)上以COH2為原料生產(chǎn)CH3OCH3。工業(yè)制備二甲醚在催化反應室中(壓力2.010.0Mpa,溫度230280℃)進行下列反應:

CO(g)+2H2(g)CH3OH(g) ΔH1=-99kJ·mol1

2CH3OH(g)CH3OCH3(g)+H2O(g) ΔH2=-23.5kJ·mol1

CO(g)+H2O(g)CO2(g)+H2(g) ΔH3=-41.2kJ·mol1

(1)催化反應室中的總反應3CO(g)+3H2(g)CH3OCH3(g)+CO2(g),計算ΔH=_______。反應來自煤的氣化。已知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K=,每生成1mol H2需要吸收131.3kJ的熱量。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2)在該條件下,若反應①的起始濃度分別為:c(CO)=0.6mol·L1c(H2)=1.4mol·L1,8min后達到平衡,CO的轉(zhuǎn)化率為50%,則8min內(nèi)H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

(3)在t℃時,反應②的平衡常數(shù)為400,此溫度下,在1L的密閉容器中加入一定的甲醇,反應到某時刻測得各組分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如下:

物質(zhì)

CH3OH

CH3OCH3

H2O

c(mol·L1)

0.46

1.0

1.0

此時刻v___v(填“>”“<”或“=”),平衡時c(CH3OCH3)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是___。

(4)在(1)小題中催化反應室的總反應3CO(g)+3H2(g)CH3OCH3(g)+CO2(g),CO的平衡轉(zhuǎn)化率a(CO)與溫度、壓強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圖中X代表___(填“溫度”或“壓強”),且L1___L2(填“>”“<”或“=”)。

(5)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同時進行三個反應,發(fā)現(xiàn)隨著起始投料比的改變,二甲醚和甲醇的產(chǎn)率(產(chǎn)物中的碳原子占起始CO中碳原子的百分率)呈現(xiàn)如圖的變化趨勢。試解釋投料比大于1.0之后二甲醚產(chǎn)率和甲醇產(chǎn)率變化的原因: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下列實驗,能得出相應實驗結(jié)論的是

實驗

試劑甲

試劑乙

試劑丙

實驗結(jié)論

A

濃硝酸

銅片

淀粉—KI溶液

氧化性:NO2I2

B

稀硫酸

FeS

AgNO3AgCl濁液

Ksp(AgCl)Ksp(Ag2S)

C

濃氨水

CaO

紫色石蕊溶液

氨水呈堿性

D

稀鹽酸

石灰石

BaCl2溶液

丙中生成BaCO3沉淀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容積固定的5 L反應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動的密封隔板,左側(cè)進行如下可逆反應:2SO2(g)+O2(g)2SO3(g),通過控制溫度使其達到不同的平衡狀態(tài);右側(cè)充入氮氣,兩側(cè)溫度保持相等。左側(cè)中加入SO2、O2SO3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為x mol、3.25 mol1 mol;右側(cè)中加入9 mol的氮氣。左側(cè)反應達到平衡時,隔板恰好處于反應器位置2處。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若左側(cè)開始反應時v>v,則5>x>1.75

B.若左側(cè)開始反應時x1.75,則起始時vv

C.若左側(cè)開始反應時x2,則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中SO2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為25%

D.若左側(cè)開始反應時x1.65,則達到平衡時SO3的轉(zhuǎn)化率為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