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三個容積相同的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A、B、C三種氣體,當它們的溫度和密度都相同時,這三種氣體的壓強(p)從大到小的順序為p(B)>p(A)>p(C), 則A、B、C分別是
A. CO、H2、O2B. O2、N2、H2C. NO、CO2、H2D. NH3、O2、NO2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敘述合理的是
A. 用pH試紙測定溶液pH時,不需要預先潤濕
B. 蒸餾實驗中,忘記加沸石,應立即趁熱加入沸石
C. 要量取15.80mL溴水,須使用棕色的堿式滴定管
D. 用氫氧化鈉溶液檢驗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轉化必須要通過加氧化劑才能發(fā)生的是(不考慮電解)
A. NaHCO3→Na2CO3B. KMnO4→O2C. Kl→I2D. Fe2O3→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NO2、SO2、CO等大氣污染氣體的處理具有重要意義.
(1)對于反應:2SO2(g)+O2(g)2SO3(g);如果反應速率υ(SO2)為0.05molL﹣1min﹣1 , 則υ(O2)=;υ(SO3)= .
(2)已知:2SO2(g)+O2(g)2SO3(g)△H=﹣196.6kJmol﹣1
2NO(g)+O2(g)2NO2(g)△H=﹣113.0kJmol﹣1
則反應NO2(g)+SO2(g)SO3(g)+NO(g)的△H=kJmol﹣1 .
(3)一定條件下,將NO2與SO2以體積比1:2置于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下列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a、體系壓強保持不變
b、混合氣體顏色保持不變
c、SO3和NO的體積比保持不變
d、每消耗1mol SO3的同時生成1mol N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鋁分別與足量的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當兩個反應放出的氣體在相同狀況下體積相等時,反應中消耗的鹽酸和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A. 1∶1 B. 2∶1
C. 3∶1 D. 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江岸區(qū)校級模擬】下列三個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K1、K2、K3)與溫度的關系分別如表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化學反應 | 平衡常數 | 溫度 | |
973K | 1173K | ||
①Fe(s)+CO2(g)FeO(s)+CO(g)△H1 | K1 | 1.47 | 2.15 |
②Fe(s)+H2O(g)FeO(s)+H2(g)△H2 | K2 | 2.38 | 1.67 |
③CO(g)+H2O (g)CO2(g)+H2(g)△H3 | K3 | ? | ? |
A.△H1<0,△H2>0
B.反應①②③的反應熱滿足關系:△H2﹣△H1=△H3
C.反應①②③的平衡常數滿足關系:K1K2=K3
D.要使反應③在一定條件下建立的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可采取升溫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短周期元素X、Y、Z、W核電荷數依次增大,X、Z同主族,Z、W同周期,四種元素的原子序數之和為37,在周期表中X是原子半徑最小的元素,Y的最外層電子數是內層電子數的3倍.
(1)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周期第族.
(2)X與Y 能形成具有18個電子的化合物,此化合物的電子式為 .
(3)X、Y、Z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存在(填“化學鍵”名稱).
(4)Z單質在W單質中燃燒火焰的顏色是;Z單質在空氣燃燒生成的物質中,共價鍵的類型為;Y、Z、W形成的某種化合物類型是化合物(填“共價”或“離子”).
(5)X和Y形成的化合物沸點(填“高”或“低”)于X和W形成的化合物沸點.
(6)W單質的水溶液滴入KBr溶液中的現象是;Z、W兩種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溶液之間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100mL12mol/L的濃硝酸與過量Cu反應轉移電子數目為0.6NA
B. 將1molCl2通入水中,HClO、Cl-、ClO-粒子數之和為2NA
C. 同溫同壓下,兩個等體積的干燥圓底燒瓶中分別充滿①HCl ②NO2 ,進行噴泉實驗。經充分反應后燒瓶內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之比為3:2
D. 實驗室里要用480 mL 0.1mol/L的硫酸銅溶液,需稱取12.5克膽礬配制成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