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聚合物(W是鏈接中的部分結(jié)構(gòu))是一類重要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聚合物X是其中的一種,轉(zhuǎn)化路線如下:
已知:
i.R1CHO+R2CH2CHO
ii.
iii.R1CH=CHR2+R3CH=CHR4R1CH=CHR4+R2CH=CHR3
(R代表烴基或氫原子)
(1)E所含的官能團名稱是_____。
(2)N的名稱是_____。
(3)②的反應(yīng)類型是_____。
(4)①的化學(xué)方程式是_____。③的化學(xué)方程式是_____。
(5)X的結(jié)構(gòu)簡式是_____。
(6)Q有多種同分異構(gòu)體,其中符合下列條件的有_____種。
①屬于芳香類化合物且苯環(huán)上只有兩個側(cè)鏈
②遇FeCl3溶液顯紫色
③苯環(huán)上的一氯代物只有兩種
其中符合核磁共振氫譜中峰面積之比1:2:2:1:6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_____(寫出其中一種即可)。
(7)請以CH3CH2OH為原料(無機試劑任選),用不超過4步的反應(yīng)合成CH3CH2CH2COOH,試寫出合成流程圖__________。
【答案】碳碳雙鍵、醛基 丙烯酸甲酯 加成反應(yīng) CH2=CHCOOH+CH3OHCH2=CHCOOCH3+H2O +2NaOH+2 NaBr+2 H2O 10 或 CH3CH2OHCH3CHOCH2CH=CHCHOCH2CH=CHCOOHCH3CH2CH2COOH
【解析】
(1)E為CH2=CHCHO,含有的官能團為碳碳雙鍵、醛基;(2)N為CH2=CHCOOCH3,為丙烯酸甲酯;(3)G、I結(jié)構(gòu)簡式分別為、,由此可知②的反應(yīng)類型是加成反應(yīng);(4)①發(fā)生的是酯化反應(yīng),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是:CH2=CHCOOH+CH3OHCH2=CHCOOCH3+H2O,③發(fā)生的是鹵代烴的消去反應(yīng),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是:+2NaOH+2NaBr+2H2O;(5)由信息iii可知在Ro催化劑條件下生成聚合物X為;(6)Q的分子式為C9H12O2,不飽和度Ω=(2×9+2-12)/2=4,則對應(yīng)的同分異構(gòu)體中,①屬于芳香類化合物且苯環(huán)上只有兩個側(cè)鏈,則側(cè)鏈為飽和側(cè)鏈,②遇FeCl3溶液呈紫色,說明含有酚羥基,③苯環(huán)上的一氯代物只有兩種,說明另一側(cè)鏈與酚羥基對位,可為-OCH(CH3)2、-OCH2CH2CH3、-CH2OCH2CH3、-CH(CH3)OCH3、-CH2CH2OCH3、-CH2CH2CH2OH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按要求寫出方程式。
(1)鐵和稀硫酸(寫出離子方程式)___;
(2)氫氧化鋇溶液和稀硫酸(寫出離子方程式)__;
(3)氧化銅和稀鹽酸(寫出離子方程式)__;
(4)制備氫氧化鐵膠體(寫出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___;
(5)CO32-+2H+=CO2↑+H2O(寫出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己知:還原性HSO3->I-,氧化性IO3->I2。在含3 mol 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加入KIO3和析出I2的物質(zhì)的量的關(guān)系曲線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0~a間發(fā)生反應(yīng):3HSO3-+IO3-=3SO42-+I-+3H+
B. a~b間共消耗NaHSO3的物質(zhì)的量為1.8mol
C. b~c間反應(yīng):I2僅是氧化產(chǎn)物
D. 當溶液中I-與I2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5∶3時,加入的KIO3為1.08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銅礦石的主要成分是Cu2O,還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和SiO2。某工廠利用此礦石煉制精銅的工藝流程如圖所示(已知:Cu2O+2H+===Cu+Cu2++H2O)。
(1)濾液A中鐵元素的存在形式為______________(填離子符號),生成該離子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檢驗濾液A中存在該離子的試劑為___________(填試劑名稱)。
(2)金屬E與固體F發(fā)生的某一反應(yīng)可用于焊接鋼軌,該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實驗室中完成此實驗還需要的試劑是________。
a.KClO3 b.KCl c.Mg d.MnO2
(3)為使固體混合物D在空氣中灼燒完全分解,應(yīng)_____________,直至連續(xù)兩次測定的實驗結(jié)果相同(或質(zhì)量相差小于0.1 g)時為止;灼燒時必須用到的實驗儀器是__________。
(4)溶液G與固體混合物B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將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的CuCl2溶液中,得到氯化鈉、二氧化碳和一種綠色的不溶于水的鹽(不含結(jié)晶水),該鹽受熱分解產(chǎn)生三種氧化物,則該鹽的化學(xué)式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xué)反應(yīng)的本質(zhì)是舊化學(xué)鍵的斷裂和新化學(xué)鍵的形成。已知某些化學(xué)鍵的鍵能數(shù)據(jù)如下:
化學(xué)鍵 | H—H | Cl—Cl | H—Cl |
鍵能/(kJ·mol-1) | 436 | 243 | 431 |
則下列熱化學(xué)方程式不正確的是( )
A.H2(g)+Cl2(g)=HCl(g) ΔH=-91.5kJ·mol-1
B.H2(g)+Cl2(g)=2HCl(g) ΔH=-183kJ·mol-1
C.H2(g)+Cl2(g)=HCl(g) ΔH=+91.5kJ·mol-1
D.2HCl(g)=H2(g)+Cl2(g) ΔH=+183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CuCl晶體呈白色,熔點為430℃,沸點為1490℃,見光分解,露置于潮濕空氣中易被氧化,難溶于水、稀鹽酸、乙醇,易溶于濃鹽酸生成H3CuCl4,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為CuCl(s)+3HCl(aq)H3CuCl4(aq).
(1)實驗室用如圖1所示裝置制取CuCl,反應(yīng)原理為:
2Cu2++SO2+8Cl﹣+2H2O═2CuCl43﹣+SO+4H+
CuCl43﹣(aq)CuCl(s)+3Cl﹣(aq)
①裝置C的作用是_____.
②裝置B中反應(yīng)結(jié)束后,取出混合物進行如圖所示操作,得到CuCl晶體.
混合物CuCl晶體
操作ⅱ的主要目的是_____
操作ⅳ中最好選用的試劑是_____.
③實驗室保存新制CuCl晶體的方法是_____.
④欲提純某混有銅粉的CuCl晶體,請簡述實驗方案:_____.
(2)某同學(xué)利用如圖2所示裝置,測定高爐煤氣中CO、CO2、N2和O2的百分組成.
已知:
i.CuCl的鹽酸溶液能吸收CO形成Cu(CO)ClH2O.
ii.保險粉(Na2S2O4)和KOH的混合溶液能吸收氧氣.
①D、F洗氣瓶中宜盛放的試劑分別是_____、_____.
②寫出保險粉和KOH的混合溶液吸收O2的離子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應(yīng)速率分別用v(NH3)、v(O2)、v(NO)、v(H2O)表示,則正確的關(guān)系是( )
A. v(NH3)=v(O2) B. v(O2)=v(H2O)
C. v(NH3)=v(H2O) D. v(O2)=v(N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凈化廢水的同時能獲得能源或得到有價值的化學(xué)產(chǎn)品,左下圖為其工作原理,右下圖為廢水中Cr2O72-離子濃度與去除率的關(guān)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正極反應(yīng)式是O2+4H++4e-=2H2O,Cr2O72-+14H++6e-=2Cr3++7H2O
B. 電池工作時,N極附近溶液pH增大
C. 處理1molCr2O72-時有6molH+從交換膜左側(cè)向右側(cè)遷移
D. Cr2O72-離子濃度較大時,可能會造成還原菌失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指定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不正確的是( )
A. NO2溶于水:3NO2+H2O=2H++2NO3-+NO
B. 漂白粉溶液呈堿性的原因:ClO-+H2OHClO+OH-
C. 酸性條件下用H2O2將海帶灰中I-氧化:H2O2+2I-+2H+=I2+2H2O
D. 氯化鋁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