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方案,需要逐級提升水位,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A.東部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用水量大
B.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華北平原高
C.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華北平原低
D.黃河是“地上河”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浙江省浙東北三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聯(lián)考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正式開工。據(jù)此回答2題。
【小題1】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方案,需要逐級提升水位,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A.東部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用水量大 |
B.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華北平原高 |
C.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華北平原低 |
D.黃河是“地上河” |
A.②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A.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 |
B.推廣噴灌、滴灌,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 |
C.直接利用工業(yè)和生活污水灌溉 |
D.縮減農田面積以降低農業(yè)用水總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陜西省西安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于2004年10月25日在京召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溫家寶主持會議并講話。他強調,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工程前線省市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扎實推進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讀圖回答15-18題
1.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西線調水線路是從金沙江、岷江將水調到黃河
B.東線方案調水線路全部都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上
C.南水北調工程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華北地區(qū)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將會優(yōu)化我國的資源配置,支持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方案,需要逐級提升水位,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東部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用水量大 B.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華北平原高
C.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華北平原低 D.黃河是“地上河”
3.南水北調是解決北方用水緊張的舉措之一,選擇正確答案 ( )
A.北調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密集、工業(yè)耗水量大
B.東線方案是利用京杭運河、從太湖提水北送
C.中線要穿越秦嶺中段、跨過黃河到華北
D.三條路線中,西線的工程量最大
4.南水北調工程全部竣工后,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是 ( )
①長江下游水量減少,其通航能力會大大降低 ②基本解決北方的缺水問題
③南方與北方的生態(tài)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④徹底解決長江流域的洪澇問題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年甘肅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于2004年10月25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溫家寶主持會議并講話。他強調,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工程前線省市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扎實推進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西線調水線路是從金沙江、岷江將水調到黃河
B.東線方案調水線路全部都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上
C.南水北調工程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華北地區(qū)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將會優(yōu)化我國的資源配置,支持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方案,需要逐級提升水位,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東部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用水量大 B.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華北平原高
C.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華北平原低 D.黃河是“地上河”
3.南水北調是解決北方用水緊張的舉措之一,選擇正確答案 ( )
A.北調的原因是北方水資源缺乏但人口密集、工業(yè)耗水量大
B.中線方案是利用京杭運河、從太湖提水北送
C.中西線要穿越秦嶺中段、跨過黃河到華北
D.三條路線中,東線的工程量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