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將帶鉤的木塊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小明水平向右拉動木塊,在木塊勻速直線運動過程中,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木塊對水平面一定施加了一個向右的摩擦力
B.若拉力增大,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也將增大
C.木塊對繩的拉力和桌面對木塊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D.若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大塊將會停止運動
A
A、木塊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因此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木塊對水平面一定施加了一個向右的摩擦力;說法正確;
B、木塊沿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壓力大小不變,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滑動摩擦力大小不變.說法錯誤;
C、木塊對繩的拉力,受力物體是繩子,桌面對木塊的摩擦力,受力物體是木塊,不是同一個受力物體,兩個力不是平衡力;說法錯誤;
D、由于木塊原來的狀態(tài)是運動的,因此若一切外力突然消失,木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一直運動下去.說法錯誤.
故選A.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一只足球靜止在水平地面上,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足球受到的合力等于零
B.足球沒有慣性,因為它處于靜止狀態(tài)
C.足球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它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足球沒有沿地面運動,是因為它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下圖中,屬于平衡力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三個完全相同的彈簧都處于水平位置,它們的右端受到大小皆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況各不相同:

圖①中彈簧的左端固定在墻上,此時彈簧的伸長量為Xl;并處于靜止狀態(tài)。
圖②中彈簧的左端受大小也為F的拉力作用,此時彈簧的伸長量為X2并處于靜止狀態(tài)。
圖③中彈簧的左端掛一小物塊,物塊在粗糙的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彈簧的伸長量為Xl3。則Xl、X2、X3的大小關系是:Xl           X2,X2       X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教室里的天花板下面裝有多檔位吊扇,當?shù)跎日9ぷ鲿r,關于吊扇對天花板的拉力與其重力大小的判斷正確的是
A.吊扇在高檔位工作時,拉力等于重力
B.吊扇在低檔位工作時,拉力大于重力
C.吊扇在任意檔位工作時,拉力等于重力
D.吊扇在任意檔位工作時,拉力小于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圖是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其中受力平衡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設計組裝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老師指出實驗桌面越光滑越好,其原因是                             
(2)實驗中保持F1和F2相等,用手拉小車扭轉一個角度,松手后,小車將無法在此位置平衡.實驗中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為了探究二力平衡時,兩個力必須滿足的條件之一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如圖甲所示,是小華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
(1)、小華將系于小卡片兩對角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其中選擇小卡片的目的是_________(選填“考慮”或“不考慮”)小卡片的重力。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力方向__________,并通過調整__________________,來改變拉力的大小。
(2)、為了探究平衡力是否在同一直線上,進行如下操作:當小卡片平衡后,小華將卡片_________(選填“擠壓”、“翻轉”或“旋轉”)。松手后若卡片_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平衡,則證明平衡力得在同一直線上。
(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圖甲的情況下,小華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同一問題時,小明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設計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同學們認為小華的實驗優(yōu)于小明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個重800N的物體,受到800N豎直向上的拉力時,則該物體
A.一定處于靜止狀態(tài)B.一定處于勻速上升狀態(tài)
C.一定處于勻速下降狀態(tài)D.以上三種狀態(tài)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