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船閘是利用連通器原理工作的
B.水翼船是根據(jù)液體的流速大壓強大的原理設計的
C.潛水艇是通過改變所受浮力的大小來實現(xiàn)下潛和上浮的
D.熱氣球是因為熱空氣密度大于冷空氣密度而獲得浮力飛行的

分析 (1)連通器的特點: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連通器里只有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的情況下,連通器各容器中液面的高度總是相平的;
(2)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流速越大,壓強越小;流速越小,壓強越大.據(jù)此做出判斷;
(3)潛水艇是通過改變自身重力實現(xiàn)下潛和上浮的;
(4)熱氣球是利用在空氣中的浮力來工作的,熱氣球要上升,則浮力應大于重力,據(jù)此分析.

解答 解:A、船閘的上游閥門打開時,上游和閘室構成連通器,下游閥門打開時,下游和閘室構成連通器.故A正確;
B、水翼的上方是弧形,水流過上方時流速大,壓強。硐路绞瞧矫妫牧魉傩,壓強大這一壓強差使船體獲得豎直向上的升力;故B錯誤;
C、在水中,潛水艇FVg,ρ、V不變,所以F不變;可以通過“讓海水進入壓力艙”增大自重,F(xiàn)<G時,潛水艇下沉;“將海水排出壓力艙”減小自重,F(xiàn)>G時,潛水艇上浮.故潛水艇是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xiàn)上浮和下潛的.故C錯誤;
D、熱氣球是利用在空氣中的浮力來工作的,當熱空氣密度小于冷空氣密度時,浮力大于重力,才可以升空,故D正確.
故選A.

點評 此題考查連通器原理、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物體浮沉條件及其應用,是一道綜合性很強題目,但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正確解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托里拆利實驗第一次測定了大氣壓強的數(shù)值,一標準大氣壓相當于76厘米高的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平原上生活的人在登山時,常會發(fā)生高山反應或叫高山病,在3千米以上會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加快、四肢麻木,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大氣壓強會隨高度的增大而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如圖所示,將質(zhì)量為100kg的木箱,用一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從底端勻速拉到斜面頂端.斜面長5m、高1.6m,在此過程斜面的機械效率為80%.則拉力所做的總功為2000J.(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有一種環(huán)保型手電筒,筒內(nèi)沒有電池,使用時,只要來回搖晃手電筒,使磁鐵在線圈中來回運動,燈泡就能發(fā)光.這種手電筒的原理是電磁感應.使用時,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能轉化為光能和內(nèi)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關于聲現(xiàn)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利用B超檢查身體是超聲波在醫(yī)學中的應用
B.
手在小提琴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變響度
C.
高速公路兩側的隔音墻可以完全消除噪聲
D.
宇航員在太空中對話,說明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同學們到中國科技館參觀,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圖所示,一輛小火車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當火車將要從“∩”形框架的下方通過時,突然從火車頂部的小孔中向上彈出一小球,該小球越過框架后,又與通過框架的火車相遇,并恰好落回原來的孔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站在地面上看,小球運動的軌跡是直線
B.站在地面上看,小球運動的軌跡是曲線
C.小球能落回小孔是因為小球在空中運動的過程中受到水平向前的力
D.小球能落回小孔是因為小球具有慣性,在水平方向保持與火車相同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一個質(zhì)量為160g、體積為200cm3的實心物體,這個物體的密度為0.8×103kg/m3.若將它完全浸沒在水中,松手后,物體將上浮(選填“上浮”、“懸浮”或“下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條航線上,甲、乙兩船分別以5米/秒和10米/秒的速度相向而行.當兩船相隔一定距離時,兩船上的駕駛員同時拉響了汽笛,駕駛員在聽到對方的汽笛聲后立刻開亮自己船上的探照燈.若兩船駕駛員探照燈打開的時間正好相隔0.2秒,則表明拉響汽笛時兩船之間相距4830米,甲船亮燈時距離乙船4623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是( 。
A.在電線上搭晾衣服
B.家用電器的金屬外殼要接地線
C.使用測電筆時,手不能接觸筆尖金屬體
D.發(fā)現(xiàn)電線起火時,先切斷電源,然后再救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