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利用如圖1所示電路,在研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跟電阻的關系時,要保持導體兩端電壓不變.實驗中,不斷改變Rx的阻值,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伏特表示數(shù)保持不變,得到了I與R的關系圖象,如圖2所示.由圖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此次實驗中,伏特表的示數(shù)始終保持 V不變.

【答案】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2.5.

【解析】解:定值電阻由25Ω→12.5Ω→5Ω,電流由0.1A→0.2A→0.5A,電流與電阻的乘積等于2.5是定值.電流跟電阻成反比,U=IR=2.5V,電壓表測量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所以電壓表的示數(shù)是2.5V.

電流I/A

0.1

0.2

0.5

電阻R/Ω

25

12.5

5

IR

2.5

2.5

2.5

故答案為: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2.5.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如圖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將卡片上的兩根線跨放在支架的滑輪上,并在兩個線端分別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條直線上.當卡片平衡時,從鉤碼質量看,卡片兩邊所受的拉力__

(2)當小卡片靜止時,將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能或不能)平衡,該步驟是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兩個力能否平衡。

(3)在卡片平衡時,用剪刀將卡片從中間剪開,并觀察隨之發(fā)生的現(xiàn)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個條件是__

(4)該實驗在選擇卡片時,選用較輕卡片的目的是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麗同學把一個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在距離凸透鏡20 cm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她用此凸透鏡來觀察地圖上較小的字。則凸透鏡到地圖的距離應( )

A. 小于20 cm B. 大于20 cm小于40 cm

C. 等于40 cm D. 大于40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夏天更容易聞到各種氣味,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與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在烈日當空的鴨綠江邊玩耍,發(fā)現(xiàn)沙子燙腳而江水卻是涼涼的,這是因為沙子比水的小,,質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吸收相同的熱量,沙子比水溫度升高得(選填“多”或“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把一根塑料繩一端扎緊,從另一端撕開成許多細絲,用干燥的手從上向下捋幾下,發(fā)現(xiàn)細絲張開了,細絲張開的原因是 ;把干凈的玻璃板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如圖乙用吸盤吸住玻璃板),讀出測力計的示數(shù),使玻璃板水平接觸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看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產生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現(xiàn)象中,是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是(

A.冬天在火爐邊烤火 B.冬天兩手相互摩擦,手發(fā)熱

C.用酒精燈把燒杯中的水燒開 D.夏天穿薄衣服涼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制作橡皮筋測力計”的活動中,同學們發(fā)現(xiàn):在一定的范圍內,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長度越長。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小明和小麗提出如下猜想(如圖)。究竟誰的猜想正確呢?他們決定一起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實驗,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個相同的鉤碼、鐵架臺和細線外,還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麗的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

①沒有掛鉤碼時,橡皮筋的長度L0=____________cm。

②請將表格中第3行的數(shù)據(jù)補充完整________

③要判斷小麗的猜想是否正確,應對表格中的哪兩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比較?

答:應對___________(填序號)兩行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你認為實驗能初步驗證誰的猜想是正確的?答:___________。

你是如何分析數(shù)據(jù)并做出此判斷的?請簡要寫出你的判斷依據(jù):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汽車在轉彎前,要打開轉向燈,司機需撥動一下方向盤旁的一根桿,這根桿的作用相當于電路中的;位于同側的前后兩個轉向燈會同時閃亮,但前轉向燈壞了時后轉向燈還能亮,則位于汽車同側的前后兩個轉向燈的連接方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