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某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根據(jù)圖1連接好實物,用電流表分別測出I、I1、I2的電流,改變電源電壓,重復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如表.
次     數(shù)
電流
I1/AI2/AI/A
10.200.200.40
20.240.240.48
30.400.400.80
(1)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并聯(lián)電路總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系;
(2)該同學根據(jù)實驗得出結論:并聯(lián)電路中干路電流為支路電流的2倍.該實驗有不完善之處,請你提出改進的建議:應換用不同規(guī)格的小燈泡多次實驗,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3)實驗時電流表指針若出現(xiàn)如圖2甲乙丙所示的情況,原因分別是:

甲圖:電流表正負接線柱接反乙圖:電流表的量程選擇太大丙圖:電流表量程選擇太。

分析 (1)根據(jù)電路圖和測量的物理確定該實驗探究的問題;
(2)用歸納法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結論的條件有2個:一是選用的樣本要有代表性,二是樣本數(shù)量足夠多,據(jù)此回答;
(3)根據(jù)甲指針反向偏轉、乙指針偏轉角度太小、丙指針超過最大刻度回答.

解答 解:(1)根據(jù)圖1連接好實物,用電流表分別測出I、I1、I2的電流,即干路電流及各支路電流,改變電源電壓,重復實驗,所以本實驗的探究的問題是:并聯(lián)電路干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系;
(2)該同學根據(jù)實驗得出“并聯(lián)電路中干路電流為支路電流的2倍”的結論,是因為選用了兩個規(guī)格相同的燈泡,選用器材太特殊,結論有偶然性,所以應換用不同規(guī)格的小燈泡多次實驗,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3)由圖可知,甲指針反向偏轉,說明電流從電流表負接線柱流入了,即電流表正負接線柱接反了;
乙指針偏轉角度太小,說明電流表的量程選擇太大;
丙指針超過最大刻度,說明電流表量程選擇太小.
故答案為:(1)并聯(lián)電路干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系(有什么關系)
(2)應換用不同規(guī)格的小燈泡多次實驗,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3)甲:電流表正負接線柱接反; 
  乙:電流表的量程選擇太大;
丙:電流表量程選擇太小.

點評 本題探究并聯(lián)電路干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系,考查實驗的目的、歸納法的應用及有關電流表使用的常見問題,屬于中等難度的題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某同學用20N的力將重50N的鉛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滾動了10m后停下,在鉛球滾動的過程中,人對球做的功是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4.請按要求完成以下作圖畫出圖中小明受到的重力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體育課上,甲、乙、丙三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他們的成績如表所示,則獲得第一名的是乙同學,他這一百米中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是7.3m/s.這里比較三個人賽跑快慢采用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比較時間的長短. 
蠶參賽者
成績t/s14.213.713.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7.根據(jù)圖所示實物圖,在虛線框內畫出電路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7.有一盒子上有紅、綠燈各一個,撥動開關有S1、S2、S3;某學生為在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研究盒內的電路結構,做了多次實驗并記錄如表(“√”表示燈亮,“×”表示燈熄):
閉合的開關S1S2S3Sl、S2Sl、S3S2、S3Sl、S2、S3
燈的發(fā)光情況紅燈×××××
綠燈×××××
試根據(jù)上述實驗結果,在方框內畫出盒內的電路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他在前人的研究積累上奠定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物理學基礎,這位物理學家及其貢獻相對應正確的是( 。
A.牛頓 相對論B.愛因斯坦 相對論
C.牛頓  萬有引力D.愛因斯坦 萬有引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小華同學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時,根據(jù)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出像距隨物距變化的圖線.如圖所示,請你認真讀圖后回答:實驗中所用的凸透鏡焦距是1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機場附近的飛鳥對起落的飛機會構成巨大的威脅,某機場的工作人員為解決這一難題,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們到森林中錄制了飛鳥的天敵的鳴叫聲,然后在機場附近利用擴音設備播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使效果更好,工作人員又調大了播放的聲音的音量,他們改變的是( 。
A.聲音的音調B.聲音的響度C.聲音的音色D.聲音的頻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