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1,在等邊△ABC中,點D是邊AC的中點,點P是線段DC上的動點(點

P與點C不重合),連結BP. 將△ABP繞點P按順時針方向旋轉α角(0°<α<180°),得

到△A1B1P,連結AA1,射線AA1分別交射線PB、射線B1B于點E、F.

(1) 如圖1,當0°<α<60°時,在α角變化過程中,△BEF與△AEP始終存在   

系(填“相似”或“全等”),并說明理由;

(2)如圖2,設∠ABP=β . 當60°<α<180°時,在α角變化過程中,是否存在△BEF與△

AEP全等?若存在,求出α與β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如圖3,當α=60°時,點E、F與點B重合. 已知AB=4,設DP=x,△A1BB1的面積為

S,求S關于x的函數(shù)關系式.

 

【答案】

解: (1) 相似   ………………………………………………………………1分

由題意得:∠APA1=∠BPB1=α   AP= A1P  BP=B1P

則  ∠PAA1 =∠PBB1 = …………………………………2分

∵∠PBB1 =∠EBF        ∴∠PAE=∠EBF

又∵∠BEF=∠AEP

∴△BEF ∽△AEP……………………………………………………………3分

(2)存在,理由如下: ………………………………………………………………4分

易得:△BEF ∽△AEP

若要使得△BEF≌△AEP,只需要滿足BE=AE即可 ………………………5分

∴∠BAE=∠ABE

∵∠BAC=60°       ∴∠BAE=

∵∠ABE=β   ∠BAE=∠ABE     ……………………………………………6分

 即α=2β+60°     ……………………………………………7分

(3)連結BD,交A1B1于點G,過點A1作A1H⊥AC于點H.

∵∠B1 A1P=∠A1PA=60° ∴A1B1∥AC

由題意得:AP= A1 P   ∠A=60°

∴△PAA1是等邊三角形

∴A1H= ………………………………………………………………8分

在Rt△ABD中,BD=

∴BG=…………………………………… 9分

 (0≤x<2)……………………10分

【解析】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1,在等邊△ABC中,AD是∠BAC的平分線,一個含有120°角的△MPN的頂點P(∠MPN=120°)與點D重合,一邊與AB垂直于點E,另一邊與AC交于點F.
(1)請猜想并寫出AE+AF與AD之間滿足的數(shù)量關系,不必證明.
(2)在圖1的基礎上,若△MPN繞著它的頂點P旋轉,E、F仍然是△MPN的兩邊與AB、AC的交點,當三角形紙板的邊不與AB垂直時,如圖2,(1)中猜想是否仍然成立?說明理由.
(3)如圖3,若△MPN繞著它的頂點P旋轉,當△MPN的一邊與AB的延長線相交,另一邊與AC的反向延長線相交時,AE、AF與AD之間又滿足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直接寫出結論,不必證明.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1,在等邊△ABC中,點D是邊AC的中點,點P是線段DC上的動點(點P與點C不重合),連接BP.將△ABP繞點P按順時針方向旋轉α角(0°<α<180°),得到△A1B1P,連接AA1,射線AA1分別交射線PB、射線B1B于點E、F.
(1)如圖1,當0°<α<60°時,在α角變化過程中,△BEF與△AEP始終存在
 
關系(填“相似”或“全等”),并說明理由;
(2)如圖2,設∠ABP=β.當60°<α<180°時,在α角變化過程中,是否存在△BEF與△AEP全等?若存在,求出α與β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如圖3,當α=60°時,點E、F與點B重合.已知AB=4,設DP=x,△A1BB1的面積為S,求S關于x的函數(shù)關系式.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觀察發(fā)現(xiàn)
(1)如圖1,若點A、B在直線l同側,在直線l上找一點P,使AP+BP的值最。
作法如下:作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B′,連接AB′,與直線l的交點就是所求的點P.
(2)如圖2,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B=4,點E是AB的中點,AD是高,在AD上找一點P,使BP+PE的值最。
作法如下:作點B關于AD的對稱點,恰好與點C重合,連接CE交AD于一點,則這點就是所求的點P,故BP+PE的最小值為
2
3
2
3

實踐運用
如圖3,菱形ABCD中,對角線AC、BD分別為6和8,M、N分別是邊BC、CD的中點,若點P是BD上的動點,則MP+PN的最小值是
5
5

拓展延伸
(1)如圖4,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5,∠DAC的平分線交DC于點E.若點P,Q分別是AD和AE上的動點,則DQ+PQ的最小值是
5
2
2
5
2
2
;
(2)如圖5,在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BD上找一點P,使∠APB=∠CPB.保留畫圖痕跡,并簡要寫出畫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請閱讀下列材料?:
問題:如圖1,在等邊三角形ABC內有一點P,且PA=2,PB=
3
,PC=1.求∠BPC度數(shù)的大小和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
李明同學的思路是:將△BPC繞點B順時針旋轉60°,畫出旋轉后的圖形(如圖2).連接PP′,可得△P′PB是等邊三角形(可證),而△PP′A又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證).所以∠AP′B=150°,而∠BPC=∠AP′B=150°.進而把AB放在Rt△APB(可證得)中,用勾股定理求出等邊△ABC的邊長為
7
.問題得到解決.?
[思路分析]首先仔細閱讀材料,問題中小明的做法總結起來就是通過旋轉固定的角度將已知條件放在同一個(組)圖形中進行研究.旋轉60度以后BP就成了BP′,PC成了P′A,借助等量關系BP′=PP′,于是△APP′就可以計算了.
解決問題:
請你參考李明同學旋轉的思路,探究并解決下列問題:
如圖3,在正方形ABCD內有一點P,且PA=
5
,BP=
2
,PC=1.求∠BPC度數(shù)的大小和正方形ABCD的邊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1)畫圖探究:
如圖1,若點A、B在直線m同側,在直線m上求作一點P,使AP+BP的值最小,保留作圖痕跡,不寫作法;
(2)實踐運用:
如圖2,在等邊△ABC中,AB=2,點E是AB的中點,AD是高,點P是高AD上一個動點,求BP+PE的最小值
(3)拓展延伸:
如圖3,四邊形ABCD中,∠BAD=125°,∠B=∠D=90°,在BC、CD上分別找一點M、N,使△AMN周長最小,并求此時∠MAN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