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根據(jù)如圖所示的實驗回答問題:

1)實驗甲探究的目的是_____

2)圖乙實驗的目的是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該實驗是通過檢測_____來說明沒有現(xiàn)象的化學反應一定發(fā)生的。

3)圖丙實驗需要控制的變量是_____,觀察到_____現(xiàn)象時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fā)生反應,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答案】探究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判斷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否發(fā)生化學反應 NaOH+HCl=NaCl+H2O 反應物消失(或減少) 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與加入的水的體積相同 U型管內左側液面上升,右側液面下降

【解析】

1)將碘分別放到等體積的水和酒精中可以比較碘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的大小,即探究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故填探究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2)將酚酞溶液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溶液變?yōu)榧t色,再滴加稀鹽酸并不斷攪拌,觀察到溶液逐漸變?yōu)闊o色,該實驗通過指示劑的顏色變化來判斷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否發(fā)生化學反應,故填判斷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否發(fā)生化學反應;

鹽酸與氫氧化鈉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NaOH+HCl=NaCl+H2O;

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能夠使酚酞溶液變紅,隨之鹽酸的加入溶液的紅色逐漸變淡,最后呈無色,說明氫氧化鈉逐漸減少,最后不再存在,則該實驗是通過檢測反應物氫氧化鈉的消失或減少來說明沒有現(xiàn)象的化學反應一定發(fā)生的,故填反應物消失(或減少)。

3)圖丙中的實驗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在氫氧化鈉溶液和水中的溶解情況,根據(jù)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向兩瓶二氧化碳中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與水的體積應該相同,故填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與加入的水的體積相同;

二氧化碳不僅溶于水,還能與氫氧化鈉發(fā)生化學反應,所以實驗過程中,左瓶中的二氧化碳減少得多,則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U型管內左側液面上升,右側液面下降,故填U型管內左側液面上升,右側液面下降;

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O2+2NaOH=Na2CO3+H2O。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甲、乙兩種不含結晶水的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t1時,甲物質的溶解度是___gt2時若從甲和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析出等質量的固體,須蒸發(fā)掉較多水的是___(填“甲”或“乙”)物質的飽和溶液。t2時,將一瓶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的乙溶液蒸發(fā)掉60g水后,溶質質量分數(shù)變?yōu)?/span>20%,則原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氧氣、二氧化碳、鐵、稀硫酸、氫氧化鈉、硫酸銅六種物質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表示物質之間能反應, “→”表示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其中EF通常情況下都是氣體,③④發(fā)生置換反應。回答下列問題:

(1)B的化學式是_____________。

(2)④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若⑤發(fā)生中和反應,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4)寫出右圖關系中屬于化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物質不變,C換為下列物質中的___________(填序號)時,也有圖中的關系。

①氧化銅 ②鹽酸 ③氫氧化鈣 ④硫酸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不期而至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讓今年的春節(jié)有點冷,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同抗疫,終于取得抗疫的階段性勝利,下面請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抗疫中用到的化學知識:

(1)抗疫之醫(yī)用口罩篇:醫(yī)用口罩的原材料是聚丙烯顆粒,化學式為:CH3(CH2CH)n,聚丙烯屬于有機___分子化合物(填高或小)

(2)抗疫之消毒劑篇:75%的醫(yī)用消毒酒精或含氯消毒劑(84消毒液)均可有效殺滅病毒。但在疫情期間專家建議家庭大面積消毒不能噴灑酒精防止引起火災,請寫出酒精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84消毒液是一種以次氯酸鈉(NaClO)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劑,其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消毒劑用完后應立即蓋緊瓶塞防止揮發(fā)而損失,從微觀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

(3)抗疫之醫(yī)用氧氣篇:氧氣吸入對于減少由于缺氧導致重要臟器損害有很大幫助,如圖是病人的吸氧裝置圖和裝置原理圖,在醫(yī)療急救時______導管(填長或短)連接病人,其中水的作用是_____,氧氣用于醫(yī)療急救利用的是氧氣的_____性質(填物理或化學);

(4)抗疫之治療藥物篇:醫(yī)療專家發(fā)現(xiàn)磷酸氯喹,化學式為:C18H32ClN3O8P2,對治療該病有顯著療效,下列有關磷酸氯喹說法正確的是______

A 磷酸氯喹為有機化合物

B 磷酸氯喹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最小

C 一個磷酸氯喹分子中含有63個原子

D 磷酸氯喹的相對分子質量等于515.5g

E 磷酸氯喹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9:16: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shù)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化學反應前后密閉容器內物質總質量不變

B.丙物質是一種化合物

C.甲和乙的質量之和一定等于丙的質量

D.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X、Y、Z、W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下列關于此反應的認識,正確的是

X

Y

Z

W

反應前的質量(g

20

m

16

14

反應后的質量(g

4

6

60

50

A.m的數(shù)值為64

B.W為水,則XY必定為酸或堿

C.參加反應的XY的質量比為14

D.X為化合物,Y為單質,則該反應一定為置換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某同學要用H2(其中含有水蒸汽)干燥后來還原8gCuO、并檢驗產物中有H2O生成,他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請你將他設計的裝置補畫完整_____。

2)圖中試劑a_____;按化學方程式計算,反應所需氫氣的質量為2g,但事實是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所用的氫氣實際用量超過了2g,其原因是:_____

3)進行實驗時,若發(fā)現(xiàn)酒精燈里有足夠的酒精,卻不能點燃,其可能的原因和處理方法是(至少寫出一種):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利用白云石(主要成分是 CaCO3·MgCO3)制得結晶鎂的主要流程如圖所示:

1)生產上將白云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白云石焙燒過程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2)將白云石的焙燒產物和硅鐵(含 75%Si)壓制成球發(fā)生的是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3)還原過程中發(fā)生的主要反應為 2CaO+2MgO+Si2Mg+Ca2SiO4,該反應中化合價降低的元素是_____采用真空操作除了能降低操作溫度外,還具有的優(yōu)點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過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藍色固體。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藍色固體的成分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完成下列各題:

.猜想與假設:

猜想一:固體為CuCO3,理由:______________(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體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__________(填“酸”或“堿”)性。

猜想三:固體為Cu(OH)2CuCO3的混合物。

.資料查閱:

Cu(OH)2CuCO3晶體均不帶結晶水;無水硫酸銅是白色固體,遇水會變成藍色的硫酸銅晶體。

Cu(OH)2、CuCO3受熱易分解,各生成對應的兩種氧化物。

.設計與實驗:

(一)固體的獲。

1)將反應后的固、液混合物經過濾、洗滌、低溫烘干得藍色固體。

2)固體的洗滌是為了除去固體表面的可溶性雜質,判斷固體已洗凈的方法之一是取最后一次洗滌液,加入__________溶液,若無沉淀生成則證明已經洗干凈。

(二)用下圖所示裝置,定性探究固體的成分。

1)組同學將裝置按 A、_______(填“BC”或“CB”)的順序組合進行實驗,驗證出猜想三是正確的,實驗中:A中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C中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結論:固體為Cu(OH)2CuCO3的混合物。

(三)固體成分定量測定:已知Cu(OH)2的分解溫度為66℃68℃CuCO3的分解溫度為200℃220℃。設固體的組成為aCu(OH)2bCuCO3。小組同學用熱分析儀對固體進行熱分解,獲得相關數(shù)據(jù),繪成固體質量變化與分解溫度的關系如圖,請根據(jù)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出AB、CD段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AB段:__________CD段:____________;

2)通過計算可得:a:b________。(請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